TOP

头部CT发现腔隙灶?多数人都有别紧张

2025-05-19 09: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48岁的张先生在单位体检时,头部CT报告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灶”。看到“多发”二字,他瞬间慌了神:“难道我得了脑梗?会不会偏瘫?”像张先生这样因腔隙灶焦虑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腔隙灶是CT或磁共振检查中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多数情况下无需恐慌,但需科学评估风险。本文将结合临床研究与专家共识,为您揭开腔隙灶的“真面目”。

一、腔隙灶是什么?脑组织的“微小伤痕”

腔隙灶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支动脉血管病变后,管腔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后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的小空腔。其直径通常在2-15毫米之间,在CT上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类似“小坑”。

形成原因: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原因,占70%以上。长期高血压导致脑深部小动脉(如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玻璃样变性,管腔狭窄闭塞,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脑白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与慢性脑缺血、小血管病变相关,表现为脑白质脱髓鞘和胶质增生,CT上可呈现类似腔隙灶的低密度影。

先天性发育异常:极少数情况下,脑穿通畸形或局部脑组织发育不良也可表现为腔隙灶,此类患者可能自幼存在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发育迟缓)。

其他因素:如脑外伤、脑炎、放疗后组织损伤等。

关键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30%在CT或磁共振检查中发现腔隙灶,但仅10%-15%与临床症状相关。

二、腔隙灶=脑梗?多数情况无需治疗

“腔隙灶就是脑梗”是常见误区。实际上,腔隙灶是影像学表现,而脑梗死是疾病诊断。两者关系需分情况讨论:

1. 无症状腔隙灶:多数人的“沉默信号”

约80%的腔隙灶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类腔隙灶多位于非功能区(如基底节区、脑桥),或病灶较小未影响神经功能。例如:

单纯腔隙灶:CT显示单个或多个小低密度影,患者无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

动脉周围间隙扩大:部分腔隙灶是血管周围间隙生理性扩大,多见于老年人,属正常变异。

专家观点: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彭斌指出:“无症状腔隙灶如同皮肤上的小疤痕,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警惕潜在风险。”

2. 有症状腔隙灶:需警惕“腔隙综合征”

约20%的腔隙灶因位于功能区或病灶较大,可能引发以下症状:

纯运动性轻偏瘫:一侧肢体无力,但无感觉障碍;

纯感觉性卒中:一侧肢体麻木或刺痛;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肢体无力伴行走不稳;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说话含糊、手部精细动作笨拙。

案例:65岁的李女士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就诊,CT显示左侧内囊后肢腔隙灶,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经溶栓治疗后,症状完全恢复。

三、发现腔隙灶后,下一步该怎么做?

1. 初步评估:结合症状与病史

无症状者: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腔隙灶数量少、分布分散,可每1-2年复查CT或磁共振,监测变化;

有症状者:若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急性脑梗死可能。

2. 进一步检查:磁共振是“金标准”

CT对腔隙灶的敏感度较低,尤其对急性腔梗的检出率不足50%。磁共振(MRI)可清晰区分:

腔隙性缺血灶: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无高信号;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DWI呈明显高信号,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序列;

动脉周围间隙扩大:T2-FLAIR序列灶周无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建议:若CT报告腔隙灶且伴有症状,或需明确病因时,优先选择磁共振检查。

3. 病因筛查:控制“三高”是关键

腔隙灶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导致小动脉硬化,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首要病因;

糖尿病: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促进斑块形成;

吸烟:尼古丁收缩血管,增加血栓风险;

年龄:60岁以上人群腔隙灶检出率显著升高。

干预措施:

血压管理:目标值<130/80mmHg;

血糖控制: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血脂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四、预防腔隙灶:从“治未病”开始

1. 定期体检:40岁后每年查脑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头部CT或磁共振筛查,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者。若发现腔隙灶,需结合血管超声、颈动脉CTA等检查评估血管状况。

2. 识别“预警信号”:及时就医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诊:

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

视力模糊或双眼发黑;

头晕、行走不稳或平衡障碍。

3. 康复训练:降低致残风险

对于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预后。例如:

肢体无力: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抗阻训练;

言语障碍:通过发音练习、阅读训练恢复语言功能;

认知下降:通过认知刺激疗法(如记忆游戏、注意力训练)延缓衰退。

五、结语

腔隙灶如同大脑的“微小伤痕”,多数情况下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非疾病的宣判。面对CT报告上的“腔隙灶”字样,不必过度恐慌,但需科学评估风险。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多数人可与腔隙灶“和平共处”。记住:预防永远优于治疗,定期筛查、早诊早治是守护脑健康的关键。愿每一位读者都能用知识武装自己,从容应对生命中的每一个“小插曲”。

(贾学磊 上蔡县妇女儿童医院 放射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