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疝气修补术,腹腔镜如何“补洞”?

2025-04-11 09: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疝气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包块,常见于腹股沟、脐部等区域。传统开放手术需切开较大切口,而腹腔镜疝修补术凭借“微创、精准、恢复快”的特点,成为现代外科主流术式。

一、手术核心步骤:五步精准修复

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3个5-10mm的微小切口完成操作,其核心流程分为五步:

建立气腹与操作通道

在脐部切开1cm切口作为观察孔,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腹,使腹腔压力维持在12-15mmHg,为手术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间。随后在两侧腹直肌外缘各开5mm切口,分别置入带光源的腹腔镜镜头及操作器械。

精准定位与疝囊分离

通过腹腔镜高清视野,观察疝环位置、大小及周围组织关系。在内环口上方2cm处弧形切开腹膜,分离疝囊时需特别注意保护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对于巨大疝囊(直径>5cm),可横断疝囊远端并结扎,避免术后阴囊水肿。

腹膜前间隙游离

这是手术的关键步骤。医生需将腹膜前间隙向内侧游离至耻骨膀胱间隙,外侧扩展至髂前上棘水平,形成约15cm×10cm的解剖空间。此区域需彻底清除脂肪组织,确保补片能够平整铺放。

补片固定与腹膜缝合

选用聚丙烯或复合材料补片,尺寸至少15cm×10cm,确保能够完全覆盖肌耻骨孔区域,包括内环口、直疝三角和股环口。补片固定可采用可吸收疝钉或医用胶水,避免钉枪过度穿刺导致神经损伤。最后缝合关闭打开的腹膜缺口,防止肠管粘连。

气腹释放与切口闭合

排出腹腔内二氧化碳气体,检查创面无出血后,用可吸收线缝合皮肤切口,外敷无菌敷料。整个手术耗时30-90分钟,术中出血量通常<10ml。

二、技术优势:微创与功能的双重保障

创伤小、恢复快

相比传统开放手术5-7cm的切口,腹腔镜仅需3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术后疼痛评分降低40%-60%。患者术后当日或次日即可下床活动,2-3天出院,1周恢复日常轻体力工作,3个月后可进行剧烈运动。

视野清晰、操作精准

腹腔镜提供10倍放大视野,配合30°镜头可多角度观察解剖结构。

双疝同治、复发率低

腹腔镜可同时发现并修补对侧隐匿性疝,发生率约15%-20%,避免二次手术。长期随访显示,腹腔镜修补术复发率与开放无张力修补术相当,但显著低于传统缝合修补术。

三、术式选择:TAPP与TEP的差异化应用

根据入路方式不同,腹腔镜疝修补术分为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两种主流术式。

TAPP术式需进入腹腔后切开腹膜,进入腹膜前间隙。其优势在于视野开阔,易处理复杂疝,适合腹股沟直疝、斜疝、复发疝及双侧疝的治疗。但由于需缝合腹膜,手术时间会增加10-15分钟。

TEP术式则直接在腹膜外建立操作空间,不进入腹腔。这种术式避免了肠粘连的风险,术后腹胀发生率可降低60%,更适合初次腹股沟疝、肥胖患者及腹腔粘连者。不过,其操作空间狭小,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学习曲线相对陡峭。

对于切口疝(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导致的疝)和造口旁疝(肠造口周围薄弱形成的疝),则采用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需使用双面防粘连补片覆盖缺损区域。

四、术后护理:科学康复降低并发症

活动管理

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可通过深呼吸训练促进肺功能恢复。1周内避免提重物(>5kg),3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

饮食调整

术后6小时可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至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牛奶,以促进组织愈合。避免食用豆类、萝卜等易产气食物,减少腹胀风险。

并发症监测

血清肿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5%-10%,表现为腹股沟区无痛性肿块,通常可自行吸收。补片感染发生率<1%,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需立即就医进行清创处理。神经痛发生率约2%-3%,多因钉枪刺激神经所致,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缓解。

长期随访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进行超声检查,确认补片位置及有无复发迹象。对于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HbA1c<7%),降低感染风险。

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精准的解剖分离、个性化的补片选择和微创的操作技术,实现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医学突破。随着3D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普及,手术精度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腹腔镜修补术无疑是当前最优的治疗选择。

(李冬冬 永城市人民医院 医疗健康集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