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年人高血压为何容易出现“晨峰现象”?这种情况在用药和生活习惯上需要注意什么?

2025-06-22 17: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清晨醒来后不久,血压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升高高峰,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 “晨峰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人体的生理节律、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老年人群体的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从生理节律来看,人体的血压在一天中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会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清晨的到来,身体逐渐从睡眠状态苏醒,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开始增强,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这会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而使血压上升。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能力下降,这种清晨的血压波动会更为明显,容易形成血压的 “晨峰”。​

同时,老年人往往存在血管壁弹性减退、动脉硬化等问题。血管的弹性降低会使得血管在应对血流变化时的调节能力减弱,当清晨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以满足活动需求时,血管无法及时有效地扩张,从而导致血压骤然升高。此外,老年人的血压调节机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紊乱,肾脏对水钠的调节功能下降,夜间睡眠时水分流失相对较多,血液黏稠度有所增加,清晨起床后血液循环加快,也可能进一步推高血压。​

“晨峰现象” 会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不小的风险,它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用药和生活习惯上都需要特别注意。​

在用药方面,首先要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医生会根据老年人的具体血压情况、身体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对于有 “晨峰现象” 的患者,通常会优先考虑使用长效降压药物。长效药物能够在体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持续发挥降压作用,从而有效控制清晨的血压高峰。例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等长效制剂,都是常用的选择。​

用药时间的安排也非常关键。为了更好地应对 “晨峰现象”,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在睡前服用降压药物。这样一来,药物在清晨时分能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刚好可以抑制血压的升高。但具体的用药时间必须严格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能自行调整,因为不同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和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另外,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可以在家中使用电子血压计,每天清晨起床后、服药前以及晚上睡前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定期将血压记录反馈给医生,医生可以根据血压的变化情况调整药物的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以确保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

在生活习惯方面,清晨起床时要避免突然起身。老年人血管调节能力较差,突然的体位变化可能会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但在 “晨峰现象” 的背景下,也可能因为身体的应激反应而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因此,醒来后可以先在床上躺片刻,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如伸伸懒腰,然后缓慢起身,减少血压的波动。​

饮食方面,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血管负担,使血压升高,尤其是在清晨这个血压容易波动的时段,更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同时,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控制血压有益。​

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 “晨峰现象” 也有一定的帮助,但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强度。清晨血压高峰时段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在下午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运动能够增强血管的弹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长期坚持有助于稳定血压。​

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老年人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提高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自主神经功能的稳定,减少清晨血压的波动。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清晨起床后情绪过于激动,因为情绪波动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总之,老年人高血压的 “晨峰现象”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用药和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合理用药、改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清晨的血压高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李艳芳 郏县中医院 老年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