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低血糖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问题,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多发,但健康人群也可能因饮食不规律、过度运动等原因遭遇。了解低血糖的信号、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能有效降低其带来的健康风险。
低血糖的典型表现往往从身体的细微变化开始。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大脑作为对葡萄糖需求最高的器官,会最先发出 “警报”。很多人会先感到心慌、手抖,这是因为身体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来调动储备能量,心跳加快、肌肉震颤都是试图升高血糖的应激反应。同时,强烈的饥饿感会突然袭来,哪怕刚吃过饭不久,也会觉得胃里空空如也,这是身体在提醒需要快速补充糖分。
除了这些明显的躯体症状,精神状态的改变也不容忽视。有些人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比如正在工作时突然无法清晰思考,或者开车时反应变慢,这时候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意外。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情绪波动,比如莫名烦躁、焦虑,甚至行为异常,像突然变得易怒、语无伦次,这些都可能是低血糖在 “作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反复低血糖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因此及时识别早期信号至关重要。
不同人群的低血糖表现可能存在差异。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应较迟钝,往往没有典型的心慌、手抖症状,可能直接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这种 “无症状低血糖” 更危险,容易被忽视而延误处理。而儿童则可能出现哭闹不止、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情况,家长需要格外留意这些非特异性的表现。
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干预是关键。正确的应对遵循 “快速补糖、监测效果” 的原则。首选的补糖食物是葡萄糖片,因为它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升血糖速度最快;如果没有葡萄糖片,也可以选择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糖果(如水果糖、方糖)等,一般建议摄入 15-20 克碳水化合物,大约相当于半杯果汁或 4-5 颗方糖。需要注意的是,像巧克力、蛋糕这类高脂肪甜食,虽然含糖量高,但脂肪会延缓糖分吸收,不能作为急救首选。
补糖后不要立即认为万事大吉,应该静坐休息 15 分钟左右,然后用血糖仪测量血糖。如果血糖仍低于 3.9mmol/L,需要再重复补糖一次,直到血糖恢复正常。如果出现意识不清、无法自主进食的情况,身边的人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可以在患者口腔颊部和牙龈之间涂抹蜂蜜或糖浆,帮助吸收少量糖分,但切勿强行喂水或喂食,以免引发呛咳、窒息。
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比处理更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加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同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波动调整治疗方案。饮食上要做到定时定量,避免长时间空腹,两餐之间可以适当加餐,选择全麦面包、水果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既能预防低血糖,又不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运动时也要注意,避免在空腹时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可以吃少量碳水化合物,运动中随身携带糖果,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停止运动并补充糖分。
健康人群预防低血糖则要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即使工作繁忙也要按时吃饭,避免过度节食减肥。运动爱好者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或时间,运动后及时补充能量。另外,饮酒时要特别注意,空腹饮酒会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容易引发低血糖,因此喝酒前最好吃些主食,避免过量饮酒。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妊娠期女性,由于代谢变化较快,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建议少食多餐,随身携带坚果、水果等健康零食。而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特殊职业的人,更要做好预防措施,因为低血糖引发的头晕、反应迟钝可能导致严重事故,工作期间定时进食、避免过度劳累是必要的保护手段。
总之,低血糖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能及时识别身体发出的信号,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同时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有效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应该把低血糖的防治知识纳入日常健康管理中,让身体始终处于稳定的代谢状态。
(李艳芳 郏县中医院 老年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