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科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低血糖而陷入紧急状况的患者。低血糖看似平常,但发作起来却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甚至危及生命。了解如何识别和处理低血糖紧急情况,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帮助自己在突发状况时及时自救,还能在他人遭遇低血糖时伸出援手。
一、低血糖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 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低于 3.9mmol/L 时出现的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其原因多种多样:
• 药物因素: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是最常见的引发低血糖的原因。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过量、使用方法不当(如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食),都可能导致血糖急剧下降。此外,一些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增强降糖药物的效果,例如水杨酸类、磺胺类等药物与降糖药合用,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 饮食因素:长时间未进食、过度节食、进食量过少或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足,都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身体储存的糖原耗尽后,极易引发低血糖。
• 运动因素:剧烈运动或运动时间过长,而未及时补充能量,身体消耗过多葡萄糖,却没有足够的补充,就会导致血糖降低。特别是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运动,低血糖发生的几率会更高。
•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胰岛细胞瘤,会自主分泌过多胰岛素,使血糖持续下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肝脏糖原合成、储存以及肾脏对胰岛素的代谢功能出现异常,也容易出现低血糖;另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等,会影响升糖激素的分泌,进而引发低血糖。
二、低血糖的症状表现
低血糖的症状通常分为两类: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主要表现为出汗、手抖、心慌、饥饿感、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这是身体在低血糖状态下的一种应激反应,通过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来升高血糖,这些激素会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提醒患者血糖水平过低,需要及时补充能量。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当低血糖持续未得到纠正时,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视力模糊、思维迟钝、言语不清、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嗜睡、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儿童低血糖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需要家长格外留意。
三、低血糖紧急情况的现场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补充糖分
• 对于意识清醒且能自主吞咽的患者,应迅速给予含糖食物或饮料,如葡萄糖片(可在药店购买备用)、果汁、可乐、饼干、糖果等。一般建议给予 15 - 20 克碳水化合物,可快速提升血糖水平。例如,4 - 6 颗硬糖、半杯果汁或 2 - 3 块饼干等,然后等待 15 分钟,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 如果 15 分钟后症状未缓解,可再次给予相同剂量的含糖食物,并继续观察。若症状持续不改善或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
2. 调整姿势
让患者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因头晕、乏力而摔倒受伤。将患者的双腿抬高,有助于增加脑部供血,缓解因低血糖引起的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同时,要解开患者领口、袖口等束缚部位,保持呼吸通畅。
3. 监测血糖(如有条件)
如果身边有血糖仪,可快速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了解低血糖的严重程度,并为后续的处理提供参考。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等待血糖仪而耽误了补充糖分的时机。
四、特殊人群低血糖的处理要点
1.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使用降糖药物,血糖调节功能较差,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且低血糖的危害更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并告知身边的人自己患有糖尿病以及低血糖的处理方法。在使用降糖药物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在饮食、运动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经过处理血糖恢复正常,但距离下一餐还有较长时间,可适当进食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面包等,以防止再次出现低血糖。
2. 儿童
儿童低血糖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需要更加细心观察。如果孩子出现烦躁、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表现,且之前有未进食或剧烈运动等情况,应考虑低血糖的可能,及时给予含糖食物,如葡萄糖水、母乳或配方奶等。对于较小的婴儿,如果发生低血糖且无法口服补充糖分,应立即送往医院,医生可能会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来纠正低血糖。同时,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呼吸道通畅,避免因抽搐等导致窒息。
3. 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且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和服用多种药物,低血糖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因此,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中应随时备有含糖食物,家人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饮食、用药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老年人出现神志改变、行为异常、言语不清等情况,即使没有明显的低血糖症状,也应及时检测血糖,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在处理老年人低血糖时,要注意缓慢补充糖分,避免血糖升高过快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脑血管意外等。
五、预防低血糖的措施
1. 合理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节食或暴饮暴食。一日三餐应包含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以维持血糖的稳定。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和运动量,合理分配每餐的热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豆类、蔬菜等,并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餐间间隔过长导致低血糖。
2. 适度运动
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建议在餐后 1 - 2 小时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并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防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运动前可适当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的剂量,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3. 正确用药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降糖药物,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确保血糖控制平稳。同时,要了解所用药物的作用特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低血糖的风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如果因其他疾病需要使用新的药物,应告知医生自己患有糖尿病及正在使用的降糖药物,以便医生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整治疗方案。
4. 定期监测
定期检测血糖是预防低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糖尿病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并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疑似低血糖的症状,也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低血糖紧急情况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能够及时识别其症状,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就能迅速缓解症状,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同时,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用药管理,以及定期的血糖监测,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都能重视低血糖这一问题,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郭阿丽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