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为啥容易出现黄疸?

2024-06-02 19: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命的诞生总是充满喜悦,但不少新手爸妈在宝宝出生后不久,就会遭遇一个令人担忧的状况——新生儿黄疸。看着宝宝原本粉嫩的皮肤和眼白逐渐变黄,家长们往往焦虑不安。那么,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出现黄疸呢?这背后有着复杂却又科学的原因。

一、胆红素的代谢之旅

在探讨新生儿黄疸成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胆红素是红细胞衰老死亡后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红细胞在体内的寿命大约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血红蛋白分解形成胆红素。这种胆红素被称为非结合胆红素,它不溶于水,不能直接从尿液排出,需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非结合胆红素被转运到肝脏后,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是水溶性的,可以通过胆汁排入肠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少部分结合胆红素在肠道内被细菌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尿胆原被吸收入血,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二、新生儿生理特点与黄疸的关联

1. 红细胞数量多且寿命短:新生儿在子宫内处于相对缺氧的环境,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体内会生成较多的红细胞。然而,这些红细胞的寿命比成人短,大约只有80 - 100天。出生后,随着外界环境中氧气含量的增加,过多的红细胞会迅速被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进而产生更多的胆红素。据统计,新生儿每天生成的胆红素量约为成人的2倍,这大大增加了胆红素代谢的负担,使得胆红素容易在体内积聚,从而引发黄疸。

2. 肝脏功能不成熟:新生儿的肝脏在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上存在不足。肝脏中负责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酶系统,如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活性较低。UGT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在出生后的前几天,其活性仅为成人的1% - 2%。这就导致非结合胆红素不能及时有效地被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排出体外,使得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黄疸。此外,新生儿肝脏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也较弱,进一步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

3. 肠肝循环特点:在成人的胆红素代谢中,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内的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这种酶可以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然后重新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回到肝脏,这一过程称为肠肝循环。新生儿肠肝循环的特点使得更多的胆红素被重新吸收,增加了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负担,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促使黄疸的出现。

三、其他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1.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性黄疸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一方面,部分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摄入母乳量不足,导致排便次数减少,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的量也相应减少,使得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从而引起黄疸。另一方面,母乳中含有一些成分,如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其含量高于配方奶,这会促进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多,加重黄疸。不过,母乳喂养性黄疸通常为轻度至中度,一般在出生后1 - 2周出现,2 - 3周达到高峰,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持续4 - 12周,但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宝宝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或加重黄疸程度。比如新生儿溶血,常见于母婴血型不合,如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会刺激母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导致大量胆红素释放,引发黄疸,这种黄疸往往出现早且程度较重。此外,感染也是导致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后,会影响肝脏功能,使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加重黄疸。

四、结论

新生儿容易出现黄疸是由其自身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会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自行消退,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但如果黄疸出现过早、程度过重、持续时间过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拒奶、发热等,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王慧芳 河南省浚县善堂中心卫生院 儿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