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为何会出现黄疸?

2025-04-26 11: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各位宝爸宝妈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新生儿黄疸这个事儿。新生儿黄疸实在是太常见了,很多宝宝出生后都会出现皮肤发黄的情况,这可把不少新手爸妈给吓坏了。新生儿黄疸没那么可怕,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当然啦,也有少数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好好讲讲,为啥新生儿会出现黄疸,还有咱们该咋应对。

 一、新生儿黄疸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黄疸就是宝宝的皮肤、眼睛的白眼珠(也就是巩膜)变黄了。宝宝体内有一种叫胆红素的东西,它在血液里的含量变高了。胆红素本来是身体里的一种废物,正常情况下,肝脏会把它处理掉,然后通过大便排出去。但如果胆红素太多,肝脏处理不过来,它就会跑到血液里,最后沉积在皮肤和眼睛的组织里,让宝宝看起来“黄黄的”。

 二、为啥新生儿容易出现黄疸

(一)生理性黄疸

① 宝宝的红细胞“更新换代”太快:咱们先来说说最常见的生理性黄疸。这是宝宝出生后身体自然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宝宝都会经历。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宝宝可不像出生后那样呼吸空气。胎儿是靠脐带从妈妈那儿获取氧气的,胎儿的血液里氧含量比较低。为了能更好地获取氧气,胎儿的红细胞数量比出生后的宝宝要多很多。为啥红细胞重要呢?红细胞里有血红蛋白,它能帮宝宝运输氧气。宝宝出生后,情况就不一样啦。宝宝开始用肺呼吸,空气里的氧气一下子就能满足宝宝的需求了。这时候,宝宝身体里那些多余的红细胞就没啥用了。于是,身体就会自动把它们“清理”掉。红细胞被破坏后,就会产生胆红素。要是胆红素一下子太多,肝脏来不及处理,宝宝就会出现黄疸。

② 宝宝的肝脏还没发育好: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不完善,这是黄疸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肝脏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清洁工”,它负责把胆红素处理掉,然后通过大便排出去。但新生儿的肝脏还很“嫩”,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比较弱。当胆红素一下子增加的时候,肝脏就有点“忙不过来”了,胆红素就会在血液里积累,让宝宝出现黄疸。

③ 宝宝的肠道也“帮倒忙”:新生儿的肠道功能也不成熟,这也会让黄疸加重。正常情况下,胆红素会从肝脏排到肠道,然后通过大便排出去。但在新生儿的肠道里,有一种酶会把已经排到肠道里的胆红素又“吸”回血液里。这就像是把已经倒掉的脏水又捞回来一样,让血液里的胆红素含量更高,黄疸也就更明显了。

 (二)病理性黄疸

① 红细胞被“欺负”了:有些宝宝的红细胞天生就比较脆弱,容易被破坏。有一种叫“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就是妈妈和宝宝的血型不合。最常见的就是ABO血型不合。妈妈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B型血,妈妈的血液里有一些抗体,这些抗体会跑到宝宝的血液里,把宝宝的红细胞当成“敌人”来攻击,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的胆红素。这种情况下,宝宝的黄疸会出现得特别早,程度比较重。还有一种叫“G6PD缺乏症”(也就是蚕豆病),这是一种遗传病。有这种病的宝宝,红细胞里缺少一种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酶,这种酶能保护红细胞不受伤害。要是宝宝体内缺少这种酶,红细胞就会变得很脆弱,很容易被破坏,产生大量的胆红素。

② 肝脏“生病”了:肝脏是处理胆红素的“大本营”,要是肝脏出了问题,胆红素就没办法正常处理。新生儿肝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宝宝的肝脏被病毒或细菌感染了,肝脏细胞就会受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就会下降。这种情况下,宝宝的黄疸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会越来越重。还有一种叫“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病,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宝宝的胆道是胆红素排出的通道,要是胆道被堵住了,胆红素就没办法排出去,就会在身体里积累,导致黄疸越来越重。这种情况下,宝宝的粪便会变成灰白色,就像白陶土一样,这是胆红素没办法通过粪便排出去。

③ 感染“捣乱”:感染也是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是宝宝在出生后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了,身体就会出现炎症反应。这种情况下,红细胞会被破坏得更多,胆红素就会增加。感染还会让肝脏受损,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也会下降。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感染,细菌会进入宝宝的血液,引起全身性的感染。这种情况下,宝宝的黄疸会出现得特别早,程度比较重,还会伴有发热、不吃奶、精神不好等症状。

④ 母乳“背锅”:有些宝宝的黄疸是母乳喂养的问题。这可不是说母乳不好哦,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但有些宝宝可能会出现母乳性黄疸。一方面,要是宝宝吃奶量不够,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就会在体内积累。另一方面,母乳中有一种叫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成分,会让部分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大多数母乳性黄疸程度不重,宝宝一般情况都挺好,但也有极个别宝宝血清胆红素会特别高,需要多加注意。

 三、新生儿黄疸有啥表现

是最明显的表现。宝宝的皮肤会从头部开始逐渐发黄,然后慢慢向下蔓延到胸部、腹部、四肢。要是黄疸比较轻,可能只有面部发黄;要是黄疸比较重,全身都会发黄,甚至眼睛的白眼珠也会变黄。要是宝宝的黄疸比较重,可能会出现精神状态不好的情况。宝宝可能会比较烦躁,哭闹不止,或者总是昏昏欲睡,很难被唤醒。胆红素可能会对宝宝的大脑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黄疸比较重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吃奶不好的情况。宝宝可能会吃得少,或者吃奶的时候没劲儿,很容易就吐奶。黄疸可能会让宝宝的肠胃功能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宝宝的大便颜色是黄色或黄绿色的。要是宝宝的黄疸比较重,大便颜色可能会变浅,甚至变成灰白色。

 四、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是生理性黄疸,没啥大问题,但要是黄疸太严重,或者持续时间太长,就可能会对宝宝的大脑造成损伤,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胆红素脑病就是胆红素跑到了宝宝的大脑里。大脑是宝宝身体里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要是大脑受损,后果可就严重啦。胆红素脑病可能会让宝宝出现抽搐、尖叫、角弓反张(就是身体向后弯曲)等症状。要是病情比较轻,经过及时治疗,宝宝可能会恢复得比较好;但要是病情比较重,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比如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

 五、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新生儿黄疸很难完全避免,但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降低黄疸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宝宝出生后的最初几天,一定要保证宝宝足够的喂养。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要是条件允许,尽量让宝宝早吸吮、多吸吮。要是母乳不够,也可以适当添加配方奶。足够的喂养可以让宝宝的肠胃蠕动加快,胎粪排出更顺畅,胆红素就能更快地从身体里排出去。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要是宝宝受凉了,身体的代谢会变慢,胆红素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注意给宝宝保暖,让宝宝待在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里。要是宝宝已经出现黄疸了,咱们也不要太担心,可以通过一些护理方法来帮助宝宝缓解黄疸。

① 多晒太阳:晒太阳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缓解黄疸的方法。阳光里的紫外线可以帮助宝宝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一种更容易排出体外的形式。晒太阳的时候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最好是在上午9 - 11点,或者下午3 - 5点,这时候的阳光比较温和,不会太强烈。其次,要让宝宝的皮肤尽量暴露在阳光下,但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生殖器,可以用帽子或遮阳伞遮挡一下。每次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久,一般15 - 30分钟就可以了,然后要让宝宝休息一下,再继续晒。

② 保持宝宝的皮肤清洁: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要是皮肤上有污垢或汗液,可能会加重黄疸。要经常给宝宝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洗澡的时候,水温要适中,一般在37 - 38摄氏度左右,用温和的婴儿沐浴露轻轻擦拭宝宝的皮肤,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③ 观察宝宝的黄疸情况:要是宝宝出现黄疸了,一定要密切观察黄疸的情况。观察宝宝皮肤的黄染程度,是只有面部发黄,还是全身都发黄;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是不是烦躁或者昏睡;观察宝宝的吃奶情况,是不是吃奶不好或者吐奶。要是发现宝宝的黄疸在逐渐加重,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

 六、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① 光疗: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光疗的原理和晒太阳差不多,也是利用光线来帮助宝宝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一种更容易排出体外的形式。光疗的时候,宝宝会被放在一个特殊的光疗箱里,身上会裹上一层特殊的毯子,只露出皮肤。光疗箱里的光线比较柔和,不会对宝宝的皮肤造成伤害。光疗的时间一般根据宝宝的病情来决定,一般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光疗期间,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定期测量宝宝的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确保宝宝的安全。

② 换血疗法:换血疗法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治疗方法,一般只在宝宝的黄疸非常严重,其他治疗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换血疗法的原理是把宝宝体内含有大量胆红素的血液换成正常的血液,这样就可以快速降低血液里的胆红素含量。换血疗法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换血疗法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引起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一定要在专业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③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也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方法。有些药物可以帮助肝脏更好地处理胆红素,有些药物可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药物也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七、总结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多数宝宝都会经历,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自己就会好。但病理性黄疸就比较复杂了,可能由感染、溶血、胆管阻塞等多种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宝爸宝妈们要是发现宝宝皮肤发黄,别慌,先观察一下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要是觉得不对劲,或者黄疸持续时间太长,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哦。祝所有的宝宝都能健康成长,快快乐乐的!

(范亚琼 汝州市人民医院 产科VIP)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