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不同季节适合饮用的中药茶饮有哪些?如何根据自身症状调整茶饮配方?

2025-07-11 15: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医讲究 “天人相应”,茶饮作为日常调养的简便方式,需顺应四季气候特点调整。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干燥,冬季寒冷,不同季节的茶饮配方各有侧重,同时还需结合个人体质与症状灵活调整。​

春季阳气升发,风邪易侵袭人体,常表现为头痛、鼻塞、咽喉不适,此时茶饮宜以疏风解表、养肝明目为主。基础配方可选薄荷 3 克、菊花 5 克、枸杞 10 克,沸水冲泡后代茶饮用。薄荷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菊花可平肝明目,枸杞则补肝肾、益精血,三者搭配适合春季常见的口干舌燥、眼睛干涩等不适。若出现明显的咽喉疼痛,可加 3 克金银花增强清热解毒之力;若伴有咳嗽痰多,可加入 5 克陈皮理气化痰;对于容易疲劳、精神不振的人,加 5 克黄芪能补气升阳,让身体更好地适应春季的阳气升发。​

夏季暑热盛行,湿气也重,人们常感到口渴、乏力、食欲不振,茶饮需注重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基础款可选用荷叶 5 克、薏米 10 克、陈皮 3 克,煎煮 10 分钟后饮用。荷叶能清暑利湿,薏米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和中,适合夏季常见的暑湿困脾症状。若出汗较多、口干明显,可加 5 克麦冬滋阴生津;若出现腹胀、消化不良,加 3 克山楂消食化积;对于夏季贪凉导致的轻微腹泻,可加入 3 克炒白扁豆,增强健脾止泻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夏季茶饮不宜过于寒凉,避免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者可在配方中加 2 片生姜调和。​

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津,常见干咳少痰、咽干鼻燥、皮肤干涩等症状,茶饮应以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为主。基础配方推荐麦冬 10 克、玉竹 10 克、川贝母 3 克(研末),用温水冲泡后焖 10 分钟饮用。麦冬养阴润肺,玉竹滋阴润燥,川贝母润肺止咳,三者搭配能有效缓解秋季燥邪引起的不适。若咳嗽明显且无痰,可加 5 克百合增强润肺止咳之功;若伴有便秘,加 5 克玄参滋阴通便;对于秋季常见的皮肤干燥,可加入 5 克桑椹,既能滋阴又能养颜。需要注意的是,秋季茶饮不宜过温燥,像肉桂、生姜等温热药材应少用,以免加重燥邪。​

冬季寒气当令,人体阳气内敛,容易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等情况,茶饮需侧重温阳散寒、补肾益精。基础款可选用桂圆 10 克、红枣 5 枚、生姜 2 片,煎煮 15 分钟后饮用。桂圆补心脾、益气血,红枣补中益气,生姜温阳散寒,适合冬季畏寒体质的人日常调养。若手脚冰凉明显,可加 3 克艾叶温经散寒;若伴有腰膝酸软,加 10 克杜仲补肾强腰;对于冬季易感冒的人群,加 5 克黄芪和 3 克防风,能益气固表、增强抵抗力。但冬季茶饮也需避免过于燥热,上火体质者可减少桂圆、生姜的用量,加 5 克麦冬平衡温补之力。​

除了按季节选择基础配方,根据自身症状调整茶饮时,还需结合体质特点。比如体质偏热者,在各季节茶饮中可适当增加清热药材,如金银花、连翘;体质偏寒者,则需多加温阳药材,如生姜、艾叶;痰湿体质者,无论哪个季节都应注重健脾祛湿,可常加陈皮、茯苓;阴虚体质者,需重点滋阴,麦冬、玉竹可作为常备药材。​

饮用中药茶饮时,还需注意一些细节:药材用量不宜过大,单味药材一般不超过 15 克;冲泡或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效成分流失或药性改变;茶饮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此外,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饮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确保茶饮安全适宜。​

顺应四季变化,根据自身症状调整中药茶饮,既能享受饮茶的惬意,又能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但需记住,茶饮调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长期坚持、合理选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养生功效,让身体在四季更迭中保持平衡与健康。​

(赵灵灵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药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