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眩晕如同一个不速之客,时常突然来袭,让人瞬间陷入天旋地转、头重脚轻的不适境地,仿佛身体与世界的连接出现了短暂紊乱。它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成因,涉及生理、病理多方面因素,犹如神秘拼图,亟待我们去一一拼凑解读。
内耳前庭系统——眩晕“风暴眼”
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堪称人体平衡感知的“核心枢纽”。椭圆囊、球囊感受直线加速度变化,如电梯升降、车辆急刹时;半规管则敏锐捕捉旋转运动信息,像乘坐旋转木马那般。当头部位置变动、体位改变时,前庭器官内淋巴液流动,毛细胞纤毛摆动,将运动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沿前庭神经传向中枢。一旦前庭功能失常,眩晕便可能汹涌而至。
梅尼埃病是内耳问题引发眩晕的典型代表。内耳膜迷路积水膨胀,压迫毛细胞、刺激前庭神经,患者会突感剧烈旋转性眩晕,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常伴耳鸣、耳闷、听力下降,仿佛被无形漩涡裹挟,世界都在疯狂打转,严重时连站立都成奢望,只能卧床紧闭双眼,祈求眩晕退去。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极为常见,小小耳石脱落移位,误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耳石牵动内淋巴液异常流动,给大脑发送错误运动信号,刹那间引发短暂眩晕,虽持续时间不过一分钟,但那种天旋地转足以让人惊出冷汗,日常抬头、低头、翻身等简单动作都可能成为“触发开关”。
神经系统——中枢“指挥失调”
大脑作为人体“司令部”,其神经传导与调控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引发眩晕。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首当其冲,脑动脉硬化、狭窄,致使脑供血不足,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影响小脑、脑干等平衡相关区域血氧供应。患者常觉头晕沉沉、头重脚轻,似踩棉花,行走不稳,还可能伴随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无力,这是身体在发出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颅内肿瘤、感染、外伤波及前庭神经核、小脑等关键部位时,同样会扰乱神经正常功能,制造眩晕假象。比如听神经瘤逐渐长大,压迫周围神经组织,除了听力渐进性下降,眩晕也会频繁造访,起初偶发,后愈发频繁剧烈,给患者生活笼罩上阴影,时刻担忧病情恶化。
心血管系统——动力“不足为患”
心脏泵血功能关乎全身供血,心血管故障间接诱发眩晕。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室性早搏频发,心脏无法规律高效射血,血压波动起伏,脑部灌注随之不稳定,引发头晕黑蒙,严重时晕厥倒地。体位性低血压更是常见“晕因”,久坐久蹲后突然站起,血液短时间内无法充足供应脑部,眼前发黑、头晕目眩,几秒至十几秒缓解,却也让人心有余悸。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自主神经调节弱,更是体位性低血压高发群体,晨起匆忙起床、长时间热水澡后起身,都易中招。
其他因素——不可忽视的“搅局者”
低血糖突袭时,身体能量供应告急,大脑缺糖缺氧,头晕乏力、心慌手抖接踵而至,及时补充糖分方能缓解。贫血患者因红细胞携氧能力不足,各器官缺氧,大脑首当其冲受累,常有头晕、易疲劳表现,上下楼梯、轻微劳作便气喘吁吁、眩晕难耐。精神心理层面,长期焦虑、抑郁、失眠,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紊乱,头晕昏沉也成为躯体化症状之一,虽无实质器质病变,却实实在在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眩晕成因,犹如手握破解谜题钥匙。遭遇眩晕时,莫慌莫躁,仔细观察症状细节,及时就医筛查,无论是调理内耳、改善循环,还是治疗基础疾病,对因施策,方能驱散眩晕阴霾,重归平稳生活。
(孙小利 河南省荣军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