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在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基石。
一、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与血小板的关联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起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被激活,释放一系列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₂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的聚集可形成血栓,若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就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抑制血小板的异常活化和聚集,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预防中的作用
(一)一级预防
对于尚未发生冠心病但具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一级预防作用不可忽视。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众多研究表明,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它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1(COX-1),减少血栓素A₂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高危人群中,合理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心脏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
(二)二级预防
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更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无论是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后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发的风险。除了阿司匹林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也常用于临床。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靶点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联合或单用,能够进一步增强抗血小板效果,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死的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三、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时机与策略
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期,如急性心肌梗死,尽快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关重要。通常在患者就诊后应立即给予阿司匹林负荷剂量嚼服,同时可联合使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药物,以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进一步发展,为后续的再灌注治疗(如溶栓、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创造有利条件。在病情稳定后,仍需长期维持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然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需谨慎。虽然其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合并疾病、出血风险等因素,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
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不断涌现,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抗血小板药物的双刃剑作用,合理规范使用,使其更好地发挥冠心病防治基石的作用,为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王晓芳 灵宝市五亩乡卫生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