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头晕莫慌!中医揭秘藏在身体里的“失衡密码”

2025-03-07 17: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头晕,这一常见的不适症状,仿佛一阵突如其来的阴霾,笼罩着人们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头晕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常客”,它不仅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揭示了头晕背后隐藏的身体“失衡密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头晕往往与体内的气血失调、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从气血方面来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当人体气血不足时,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如同干涸的土地缺乏清泉的润泽,便会引发头晕。长期劳累、过度节食、久病体虚等都可能导致气血亏虚。例如,一些女性为了追求身材苗条,过度节食减肥,使得脾胃受损,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出现头晕、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此时,中医会采用补益气血的方法来调理,如经典的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药物组成,能够双补气血,改善头晕及因气血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肝阳上亢也是引起头晕的常见原因之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舒,长期抑郁或恼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阳上亢,上扰清窍,从而引发头晕。这类患者常伴有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就像一颗被压抑太久的弹簧,一旦反弹,便会出现过度的反应。对于肝阳上亢型头晕,中医多采用平肝潜阳的方法治疗,天麻钩藤饮就是常用的方剂,其中天麻、钩藤能够平肝熄风,石决明、栀子、黄芩等清热泻火,有效缓解头晕症状。

再者,痰湿中阻也可能导致头晕。脾胃为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就会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头晕。这类患者通常体型偏胖,头晕沉重,如同裹着一层湿布,还伴有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症状。中医治疗痰湿中阻型头晕,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常用方剂,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共同恢复脾胃功能,消除痰湿之邪。

此外,肾精不足也会引起头晕。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因久病耗伤肾精,肾精亏虚,髓海失养,就会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就好比一个蓄水池,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度使用,池中的水逐渐减少,无法满足需求。对于肾精不足型头晕,中医注重补肾填精,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可滋阴补肾,填补肾精,改善头晕及相关症状。

除了内服中药调理,中医还拥有丰富的外治方法辅助治疗头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百会穴、风池穴、足三里穴等,能够起到醒脑开窍、调和气血的作用。推拿按摩则可以放松肌肉,缓解颈部、头部的紧张状态,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头晕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中医养生方法预防头晕。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愤怒,以防肝气郁结;饮食有节,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食油腻、甜食,防止痰湿内生;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气血的恢复和阴阳的平衡。

总之,头晕并非孤立的症状,它是身体内部失衡的信号灯。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深入探究头晕背后的病因病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头晕问题。当我们遭遇头晕时,不必惊慌失措,不妨借助中医的智慧,解读身体的“失衡密码”,找回健康的平衡状态。

(范晓歌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三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