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红色警报”响起——儿童便血背后的秘密

2025-07-16 14: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儿童便血,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实则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问题,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便血不仅可能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可能预示着某些潜在疾病的存在。本文将从儿童便血的原因、诊断、治疗及日常护理等方面,为家长们揭开这一“红色警报”背后的秘密。

一、儿童便血的原因

儿童便血的原因多种多样,涵盖了从轻微到严重的各种疾病。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

1. 肛裂与痔疮

肛裂:儿童的肛门皮肤较为娇嫩,如果排便时过于用力或大便过于干结,可能会撑破肛门周围的皮肤,导致肛裂,出现便血。

痔疮:虽然痔疮在儿科中相对罕有,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发生。痔疮也可能导致儿童便血。

2. 肠道疾病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儿童便血的一个常见原因。息肉表面的黏膜较为脆弱,在排便时容易破裂出血。

肠道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肠道,引发肠炎,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糜烂,从而导致便血。

肠套叠: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造成肠道梗阻。孩子会出现阵发性的腹痛、呕吐以及果酱样的血便。

肠道过敏:某些孩子可能对特定的食物成分过敏,如牛奶蛋白、鸡蛋等。过敏反应会导致肠道黏膜的炎症和损伤,进而引发便血。

3. 全身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孩子的凝血功能,导致肠道容易出血。

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发便血。

二、儿童便血的诊断

当发现儿童便血时,家长应保持冷静,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并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以明确病因:

体格检查:检查孩子的腹部、肛门等部位,寻找可能的病因。

大便常规和潜血检查:通过检测大便中的红细胞和潜血,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血常规:了解孩子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

腹部B超或CT:检查肠道及周围器官的情况,排除肠道梗阻、肿瘤等疾病。

三、儿童便血的治疗

针对儿童便血的治疗,应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肠道感染、过敏等疾病,应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肠套叠、直肠息肉等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应及时进行手术。

2. 对症治疗

止血:对于出血较多的孩子,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并使用止血药物进行治疗。

保持肠道通畅:对于便秘的孩子,应使用通便药物或灌肠等方法保持肠道通畅。

四、日常护理与预防

为了预防儿童便血的发生,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肠道感染,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

观察排便情况: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便秘、腹泻等问题。

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教育孩子正确排便,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肛裂等问题。

总之,儿童便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们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处理便血症状,以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姚丹丹 南阳市中心医院 儿童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