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便血的情况。看到马桶里那一抹刺眼的红色,心里难免“咯噔”一下,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其实,便血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元凶”,最常见的就是痔疮和肠癌。那么,如何才能区分这两者呢?下面就教你三招,让你拥有“火眼金睛”,轻松辨真假。
一、第一招:看便血的颜色和形态
便血的颜色和形态就像是一张“疾病名片”,能透露出很多关键信息。
痔疮导致的便血,颜色通常比较鲜红。这是因为痔疮出血大多源于直肠末端或肛管附近的血管破裂,这些血液没有经过肠道长时间的消化分解,所以呈现出新鲜血液的鲜红色。它的出血方式也很有特点,常见的是便后滴血。当你排便结束后起身,会发现有鲜血从肛门点滴而下,滴落在便池或卫生纸上,这种情况在内痔初期较为常见。随着痔疮病情加重,便血可能发展为喷射状。在排便过程中,腹压增加,使得痔核内压力升高,破裂的血管出血量增大,就会出现类似喷射的状态。而且,痔疮便血时,血液一般不与粪便混合,多是附着在粪便表面,或者在排便结束后单独流出。
肠癌引起的便血则大不相同。它的颜色多为暗红色或果酱色,有时甚至会出现黑便。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被细菌分解产生了硫化物,从而改变了血液的颜色。肠癌便血通常与大便混在一起,难以分离,有时还会伴有脓液、黏液或坏死组织。
二、第二招:关注疼痛和其他伴随症状
除了便血的颜色和形态,疼痛情况以及其他伴随症状也是区分痔疮和肠癌的重要依据。
痔疮便血时,疼痛情况因痔疮类型和病情而异。如果是外痔,尤其是血栓性外痔,疼痛会比较剧烈。常因排便、行走、咳嗽等动作加重,患者会感觉肛门周围有坠胀、灼痛或刀割样疼痛,坐立难安。这是因为外痔局部可能形成了血栓,或者受到了炎症刺激。内痔在早期便血时,通常不会伴有明显疼痛,这是因为内痔位于齿线以上,此处由内脏神经支配,对疼痛刺激不敏感。但如果内痔脱出嵌顿,或者外痔发生血栓、炎症时,便血的同时就会伴有剧烈疼痛。此外,痔疮患者还可能伴有肛门瘙痒、痔核脱出等症状。痔核反复脱出,会刺激直肠黏膜分泌黏液,黏液流出肛门刺激肛周皮肤,从而引起瘙痒。
肠癌便血时,通常不会伴有肛门周围的疼痛,但可能会出现腹痛。腹痛一般位于下腹部或脐周,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有时还会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变得紊乱,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消瘦、贫血以及腹部肿块等全身症状。肿瘤会消耗机体的营养,导致体重进行性下降;长期便血还可能引起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三、第三招:结合年龄和风险因素
年龄和风险因素就像是“疾病预警器”,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便血的原因。
痔疮在年轻和中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长期便秘、腹泻、久坐久站、妊娠、低纤维饮食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痔疮的风险。比如,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缺乏运动,导致肠道蠕动减缓,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进而诱发痔疮。
肠癌则通常发生在年长的人群中,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患肠癌的风险会更高。此外,长期高脂肪饮食、肥胖、吸烟饮酒、有肠道息肉或炎症性肠病等因素也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食物,会使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增加,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了便血的情况,不要惊慌,也不要自行诊断和治疗。可以先根据上述三招进行初步判断,但为了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肠镜检查等专业检查手段,来确定便血的真正原因。如果是痔疮,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建议你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肛门清洁,或者使用痔疮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能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是肠癌,早期发现可以通过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总之,便血虽然常见,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健康问题。学会用这三招辨别痔疮和肠癌,能让我们在面对便血时更加从容,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守护自己的肠道健康。
(张丹丹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 痔瘘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