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这座精密的“大厦”中,心脏宛如一台不知疲倦的“水泵”,日夜不停地工作,为全身输送着生命的活力源泉——血液。而心脏瓣膜,就如同水泵中的阀门,精准调控着血液的流向,确保血液循环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当这些至关重要的“阀门”出现故障时,一场悄然降临的危机便开始在心脏内蔓延,这便是心脏瓣膜病。
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而心脏瓣膜就位于这些腔室之间以及心脏与大血管的连接处,主要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各司其职,守护着心脏的正常运转。二尖瓣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负责阻止左心室的血液倒流回左心房;三尖瓣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发挥类似作用;主动脉瓣守护着左心室通往主动脉的出口,防止主动脉内的血液逆流回左心室;肺动脉瓣则把控着右心室到肺动脉的血流方向。
瓣膜病的发生,犹如一场无声的“叛乱”,打破了心脏内的和谐秩序。瓣膜病变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以二尖瓣狭窄为例,当二尖瓣这片“门扇”无法完全打开时,左心房的血液流入左心室就会受到阻碍,导致左心房内压力升高,血液淤积。久而久之,左心房会逐渐扩大,就像被过度充气的气球,壁变薄,功能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力衰竭。
而瓣膜关闭不全,就像是一扇关不紧的门,血液会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发生反流。比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心脏舒张期,主动脉内的血液会倒流回左心室,这不仅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使其不断“超负荷”工作,逐渐肥大,还会减少主动脉向全身输送的血量,导致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绞痛等表现,威胁生命健康。
那么,究竟是哪些“幕后黑手”引发了瓣膜病呢?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些先天性的瓣膜畸形,如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等,往往在出生时就为瓣膜病埋下了隐患,随着年龄增长或在特定诱因下,问题逐渐凸显。此外,风湿热曾是导致瓣膜病的常见元凶,多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炎症侵袭心脏瓣膜,造成瓣膜组织的损伤、粘连,影响其正常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尽管风湿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依然不可忽视。另外,退行性变也是中老年人瓣膜病的常见原因,就像机器用久了零件会磨损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的组织结构逐渐老化、钙化,弹性降低,从而出现功能障碍。
面对瓣膜病这一潜在“杀手”,早期发现与诊断至关重要。患者自身往往是最早察觉异常的“哨兵”,若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症状,或是发现下肢水肿、颈部静脉怒张等体征,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借助一系列精密“侦查工具”,如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电活动变化,间接判断心脏是否因瓣膜病出现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问题;超声心动图堪称诊断瓣膜病的“火眼金睛”,能清晰显示瓣膜的形态、结构、活动情况以及血液反流、狭窄程度等关键信息,为准确判断病情提供有力依据;X 光检查有助于观察心脏大小、肺部淤血情况,辅助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一旦确诊瓣膜病,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轻重、瓣膜病变类型及患者整体状况量身定制。对于轻度瓣膜病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武器”,通过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还可能辅以改善心肌重构、控制心率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然而,当瓣膜病变严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时,手术就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击”。传统的开胸瓣膜修复或置换术,虽然创伤较大,但技术成熟,能有效恢复瓣膜功能。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异军突起,如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无需开胸,通过血管穿刺将人工瓣膜送达病变部位,为高龄、高危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心脏瓣膜病犹如隐藏在心脏内的“定时炸弹”,了解其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与治疗策略,才能在这场与疾病的较量中抢占先机,守护心脏健康,让生命之泵持续稳健地跳动。
(李钰珑 漯河市心血管病医院 心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