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术通知单递到手中,许多患者会瞬间被恐惧、焦虑等情绪淹没。大部分手术患者术前存在明显心理应激,这不仅影响手术配合度,还可能延缓术后康复。手术室护理工作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操作,更承担着守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
一、术前:用专业沟通消解未知恐惧
在术前访视中,护理人员需采用"三步沟通法":首先,用通俗比喻解释手术原理,比如将腹腔镜手术比作"用放大镜做精细活儿",让患者直观理解创伤程度;其次,明确告知患者术前准备的每一步意义,如"术前禁食是为了让胃休息,避免麻醉时出现呕吐"。
家庭支持系统的激活同样关键。在符合院感规定的前提下,允许家属在术前准备室短暂陪伴,通过肢体接触传递力量;指导家属使用"正向语言",避免说"别怕,一点都不疼"这类不切实际的安慰,而是换成"如果疼就告诉医生,他们有办法帮你",既承认痛苦的可能性,又给予解决承诺。
二、术中:用细节关怀构建安全屏障
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陌生环境、冰冷器械、医护人员的专业对话,都可能触发应激反应。术中护理的核心是通过"存在感陪伴",让患者感受到"始终被关注"。
麻醉诱导前的"黄金10分钟"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站在患者视线范围内,用温和的语调持续沟通:"现在我们要移动床位了,我会扶着你""这个监护仪会记录你的心跳,就像给身体装了个保镖"。对过度紧张的患者,可采用"呼吸引导法":"跟着我一起吸气——呼气,想象空气像暖流一样放松你的肩膀",通过生理调节带动心理平静。
细节处的人文关怀更能传递温度。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1-25℃,避免患者因寒冷产生不适;在非手术部位加盖保暖毯,既符合无菌要求,又能带来安全感;对清醒状态下手术的患者,避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若需传递信息,采用"患者能理解的短句",如"现在调整一下灯光,不影响手术"。
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照。老年患者可能因听力下降产生不安,护理时需适当提高音量并辅以手势;妊娠期患者更关注胎儿安全,术中可适时告知"胎心监护一切正常";宗教信仰者若有特殊需求,如手术中保持特定姿势,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应尽量满足,尊重其精神寄托。
三、术后:用科学干预巩固康复信心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情绪支持的终止,术后疼痛、恢复进度与预期的差距,都可能引发新的心理波动。有调查显示,术后24小时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占比达45%,其中疼痛控制不佳是主要诱因。
术后首次沟通需遵循"三明治原则":先传递积极信息——"手术非常顺利,比预期的还要好";再说明当前状态——"现在伤口会有些胀痛,这是身体在启动修复程序";最后给出解决路径——"如果疼痛超过4分(0-10分评分法),按铃我们会及时处理"。这种沟通方式既不回避问题,又能建立解决信心。
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需同步进行。护理人员应主动评估疼痛,而非等待患者主诉,可采用"疼痛日记"让患者记录疼痛变化,直观看到疼痛减轻的趋势;同时讲解"疼痛阈值"概念,告知"放松时疼痛感会降低",配合播放舒缓音乐、指导家属进行肢体按摩等,通过多感官干预缓解不适。
康复过程中的"微小成就"需要被看见。当患者第一次自主翻身、第一次下床行走时,护理人员及时给予肯定:"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了,这说明身体在快速恢复";用图表展示每日恢复指标,如"引流液减少了,伤口愈合得很好",让抽象的康复过程变得可感知。对康复缓慢的患者,避免说"别人恢复得都比你快",而是换成"每个人的身体节奏不同,我们一起找到最适合你的康复方案"。
手术室护理中的心理健康支持,本质是"用专业守护人性"。从术前的信息赋能,到术中的安全感构建,再到术后的信心培育,每一个环节的用心,都是在帮助患者重建对身体的掌控感。当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交织,手术不再是冰冷的治疗过程,而成为一场医患携手对抗疾病的温暖旅程——这或许就是现代手术室护理的终极意义。
(柴敬然 河北省故城县医院 手术室 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