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吃中药调理血压要注意啥?

2025-04-24 13: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而中医药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平脉、缓眩、定眩”的经验。现代研究也证实,部分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扩张血管、利尿排钠等途径降低血压。然而,中药并非“降压神药”,更不是简单的“代茶饮”。若使用不当,轻则无效,重则延误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以下八个方面,是患者在吃中药调理血压时必须牢记的核心注意事项。

一、先分清“证”再选方

中医将高血压大致归纳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阴虚阳亢、气虚血瘀等证型。不同证型对应不同方药:肝阳上亢多用天麻钩藤饮,痰湿偏盛可选半夏白术天麻汤,阴虚阳亢则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未经辨证即自行购药,常导致“寒证用寒药”或“虚证用泻药”,不仅血压难降,还可能加重乏力、腹泻、畏寒等症状。因此,首次就诊务必到有执业资质的中医师处进行舌脉合参,明确证型后再开方。

二、正规药品与“保健品”两码事

目前市面可见的降压“中药”大致分三类:  

1. 饮片与配方颗粒:需煎煮或冲服,属处方药;  

2. 国药准字Z的中成药:如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养血清脑颗粒等,经过随机对照试验,说明书明确标注适应症、剂量和不良反应;  

3. 食字号、健字号代茶饮、压片糖果:法律定位为食品,禁止宣称疗效。

把第三类当成“纯中药”长期服用,是交“智商税”的重灾区。选购前务必核对包装上的批准文号,警惕“祖传秘方”“宫廷御方”等营销话术。

三、与西药合用需“错峰”与监测

绝大多数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仍需依赖钙拮抗剂、ACEI/ARB或利尿剂控制血压。中药可与西药协同,但必须遵循两条原则:  

1. 时间错峰:中药汤剂或丸散与西药至少间隔1小时服用,减少相互吸附影响吸收;  

2. 指标监测:联合用药第1、2、4、8周必须复查血压、血钾、肝肾功能。部分含甘草、大黄、附子的复方可能导致低钾、肌酐升高或洋地黄类药物中毒,需及时发现并调整剂量。

四、警惕“天然”不等于“无毒”

长期以来,“中药副作用小”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以下三类风险不容忽视:  

1. 肾毒性: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含马兜铃酸,已被证实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国家药监局已禁止或限制使用;  

2. 肝毒性:何首乌、黄药子、苍耳子在部分人群中可诱发药物性肝损伤;  

3. 重金属与农残:小作坊种植炮制的药材可能出现铅、镉、砷超标。

因此,建议到正规医院或连锁药房购买GMP认证产品,并每3–6个月检测一次肝肾功能。

五、剂量与疗程必须动态调整

中药降压起效普遍较缓,平均需4–8周才能观察到稳定的诊室血压下降。部分患者急于求成,擅自加大剂量或延长煎煮时间,结果出现胃痛、腹泻、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正确做法是:  

1. 首诊处方7剂或2周量,复诊时根据血压、症状、舌脉变化随时增减;  

2. 血压达标后,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期间逐步减量而非骤然停药;  

3. 若连续3个月血压<120/80 mmHg,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减停部分药物,并继续生活方式干预。

六、生活方式同步升级

任何中药的疗效都必须建立在低盐、限酒、减重、规律运动的基础上。循证医学证实,每日钠盐<5 g、体重下降5 kg或每周150分钟快走,可使收缩压下降5–20 mmHg。中医同样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推荐八段锦、太极拳、耳穴按压、梳头通络等自我保健法。如果一边喝清肝降压汤,一边熬夜、酗酒、重口味饮食,药效会被“内耗”殆尽。

七、特殊人群用药禁区  

1. 孕妇:禁用含附子、川芎、牛膝、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或温阳走窜药;  

2. 哺乳期:慎用麻黄、黄连、大黄,防止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3. 合并痛风:避免大量服用含甘草、人参制剂,以免升高尿酸;  

4. 伴糖尿病:颗粒剂或蜜丸含糖量高,应改用汤剂或片剂;  

5. 老年肾功能减退:慎用富含钾盐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

八、建立“血压日记”与随访档案

中医强调“随证加减”,而“证”随时可能因情绪、气候、饮食而改变。建议患者:  

1. 每日晨起、睡前各测一次血压,记录日期、心率、症状、用药;  

2. 使用社区或医院提供的电子档案系统,便于医生远程查看数据、调整方案;  

3. 一旦出现血压骤升>180/110 mmHg、持续头痛、胸痛、视力模糊,应立即就医,不可盲目加大中药剂量或拖延等待。

九、结语

中药调理血压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可改善头晕、失眠、焦虑等伴随症状,并减少西药用量及副作用。但它绝非“速效的降压片”,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保健品。只有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正规药品,定期监测指标,同步升级生活方式,才能既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又避免落入“天然无毒”“秘方根治”的陷阱。记住:血压管理是一场终身马拉松,中药可以是助力,但永远不能替代科学、规范、个体化的全程治疗策略。

(张相敏 濮阳市华龙区人民医院 药剂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