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年性白内障偏爱 “老熟人”?揭秘年龄与白内障的不解之缘

2025-07-19 1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眼科门诊,65 岁的张阿姨拿着检查报告一脸困惑:“医生,我十年前就查出轻度白内障,怎么现在突然看不清了?” 医生指着她的眼底影像解释:“老年性白内障就像老朋友,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变样’,您这是典型的年龄相关性进展。” 这一幕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年龄是老年性白内障最主要的 “推手”,而这种 “偏爱” 背后,藏着人体衰老与眼部组织变化的复杂关联。 

一、时间的刻痕:年龄如何改写晶状体的命运 
人的眼睛里,晶状体如同精密的镜头,透明且富有弹性,能通过改变形状聚焦光线。但从 40 岁开始,这个 “镜头” 会悄悄发生质变。医学研究显示,60 岁以上人群中,约 50% 存在不同程度的白内障;80 岁后,这一比例飙升至 90%,几乎成为老年群体的 “标配”。 

这种随年龄增长的必然性,源于晶状体的代谢特性。晶状体细胞是人体少数终生不更新的细胞之一,从出生起就伴随我们,不断积累外界损伤与内部老化的痕迹。就像长期使用的相机镜头会蒙上灰尘,紫外线照射、自由基氧化、营养代谢失衡等因素,在数十年间持续作用于晶状体:蛋白质逐渐变性、纤维结构紊乱、水分含量失衡,最终导致晶状体从透明变为混浊,形成白内障。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带来的不仅是病程的延长,更是病变类型的转变。50-60 岁人群多为皮质性白内障,初期仅表现为周边视野模糊;而 70 岁以上老人更易出现核性白内障,表现为看东西发暗、色彩饱和度下降,就像隔着一层茶色玻璃看世界。这种差异提醒我们,不同年龄段的白内障,需要区别对待。 

二、危险信号:这些 “老熟人” 的特征需警惕 
老年性白内障的进展往往 “悄无声息”,但身体总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72 岁的李大爷最近总抱怨 “看报纸要拿远才能看清”,这其实是核性白内障的典型表现 —— 晶状体核硬化导致屈光力增强,形成 “老视逆转” 的假象。还有些老人会发现夜间开车时,对面车灯的光晕特别大,这是晶状体混浊使光线散射造成的 “眩光现象”。 

视力下降是最核心的症状,但与近视不同,白内障导致的视力减退是渐进性、无痛性的,且不会因佩戴眼镜而明显改善。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单眼复视,看东西出现重影,这是由于晶状体混浊不均匀,光线折射紊乱所致。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即便视力仍在 0.5 以上,也建议及时进行眼科检查,因为白内障的进展速度因人而异,及时干预能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临床中常遇到老人将白内障误认为 “老花眼加重” 而延误诊治。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老花眼是晶状体弹性减弱导致的调节能力下降,通过佩戴老花镜可明显改善;而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造成的透光性下降,眼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简单来说,老花眼是 “镜头调焦失灵”,白内障是 “镜头本身变脏”,需针对性处理。 

三、科学应对:与 “老熟人” 共处的智慧 
面对老年性白内障,很多老人存在两种极端态度:要么因 “年龄大了都这样” 而消极等待,要么因恐惧手术而盲目使用偏方。事实上,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应对体系。 

在白内障早期(视力 0.5 以上,不影响日常生活),可通过防护与保养延缓进展:外出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减少晶状体氧化损伤;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叶黄素的食物,如西兰花、蓝莓等,为晶状体提供营养支持;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避免代谢异常加速混浊。这些措施虽不能逆转白内障,但能让 “老熟人” 来得更慢一些。 

当视力下降至 0.3 以下,或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时,手术就成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主流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只需在角膜上做 2-3 毫米的微小切口,通过超声波将混浊晶状体粉碎吸出,再植入透明的人工晶状体,整个过程仅需 10 分钟左右。85 岁的王奶奶术后第二天就看清了孙子的笑脸,她感慨道:“早知道手术这么简单,就不用摸索着过两年模糊日子了。” 

值得强调的是,手术时机并非越晚越好。当白内障发展到 “成熟期”,晶状体核过硬会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现在医学认为,只要患者感觉视力影响生活质量,就可以考虑手术,不必等到 “完全看不见”。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理念,让更多老人能及时重获清晰视力。 

四、预防之道:让 “老熟人” 晚点来 
虽然年龄无法逆转,但通过科学干预,能有效延缓白内障的发生。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坚持以下习惯的人群,白内障发病年龄平均推迟 5-8 年: 

持续的紫外线防护至关重要。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环境中的人群,白内障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建议从 40 岁开始,在户外活动时佩戴具有 UV400 标识的太阳镜,尤其在高原、雪地等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中。 

均衡饮食是晶状体的 “营养剂”。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每周食用 3 次以上深海鱼类的人群,因富含 Omega-3 脂肪酸,晶状体混浊程度明显降低。同时,适量补充维生素 E(如坚果、植物油)和玉米黄质(如玉米、蛋黄),能增强晶状体的抗氧化能力。 

定期眼科检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建议 50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裂隙灯检查,通过专业设备观察晶状体的细微变化。对于有糖尿病、高度近视的人群,更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因为这些疾病会加速白内障的进展。 

老年性白内障与年龄的 “不解之缘”,实则是人体衰老的自然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通过科学认知、早期干预和及时治疗,完全可以让 “老熟人” 变得温和无害。就像 78 岁的周爷爷术后所说:“原以为老了就该眼花,没想到现在看东西比十年前还清楚。” 这提醒我们,年龄不是清晰视力的终点,对健康的追求,永远来得及。

(武守冬 台前县孙口镇卫生院 眼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