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养胃不靠“喝粥”?消化科医生的5条护胃指南

2025-04-13 11: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胃不舒服?多喝点粥养养!”这句老话几乎刻在国人的养胃认知里。逢年过节吃撑了,长辈会端来一碗白粥;胃痛发作时,家人会说“别吃别的,就喝粥”。但在消化科医生看来,“喝粥养胃”的说法并非全对,甚至可能让部分人的胃越养越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养胃的真相,避开常见误区,听听医生推荐的科学护胃法。

一、“喝粥养胃”,为什么有人越喝越难受?

“喝粥养胃”的说法源于过去——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常吃粗粮、冷硬食物,胃黏膜容易受损,软烂的粥能减少胃的负担,自然成了养胃首选。但如今,这个观念需要更新了。

粥的“两面性”:

-适合的情况:急性胃炎发作期(胃痛、呕吐、反酸)、胃溃疡出血刚恢复、胃肠术后1-2周,此时胃黏膜处于“脆弱期”,粥的软烂质地能让胃暂时休息,减少刺激。

-不适合的情况:

-胃酸过多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粥是流质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且容易反流到食管,加重“烧心”“反酸”,长期喝可能让症状反复。

-胃动力不足的人:粥消化太快,排空迅速,容易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反而促使胃频繁收缩,引发胀痛。

-长期单一喝粥:粥的营养单一(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蛋白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胃黏膜修复缺乏原料,反而影响胃功能。

胃就像一块有弹性的肌肉,长期只喝软烂食物,它会“变懒”——蠕动功能退化,消化能力下降。就像长期不走路的人会肌肉萎缩,胃也需要适当“锻炼”才能保持活力。

二、护胃指南1:“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

胃的健康,80%靠“养”,而“养”的核心不是特定食物,而是饮食习惯。消化科医生最常强调的不是“该吃什么”,而是“怎么吃”:

-定时定量,给胃“生物钟”

胃黏膜细胞每2-3天更新一次,更新修复多在夜间进行,规律进餐能让胃按时分泌消化液,减少黏膜损伤。建议:早餐7-8点,午餐12点左右,晚餐18-19点,两餐间隔4-6小时,避免饥一顿饱一顿。

-细嚼慢咽,给胃“减负”

食物经过牙齿咀嚼后,会和唾液混合(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变成小块进入胃,能减少胃的研磨负担。建议每口饭嚼15-20次,一顿饭吃20-30分钟,别狼吞虎咽。

-七分饱是“黄金线”

胃的容量约500毫升,吃饱时会扩张到1000毫升以上,长期吃撑会让胃壁肌肉松弛,蠕动能力下降。判断七分饱的方法:感觉“不饿了,但还能再吃几口”时就停筷,尤其晚餐别吃太饱,睡前3小时尽量不进食。

三、护胃指南2:食物选对“温度”和“硬度”

胃对食物的“温度”和“硬度”很敏感,这两点没做好,再“养胃”的食物也会伤胃:

-避开“极端温度”

胃黏膜能承受的温度是37℃左右(接近体温),超过60℃的热食(如火锅、热汤、热茶)会烫伤黏膜,长期吃可能诱发慢性炎症,增加癌变风险;而低于10℃的冷食(如冰饮、冰水果)会刺激胃收缩,引发痉挛和胀痛。建议食物放至温热(40-50℃)再吃,摸起来不烫嘴为宜。

-硬度“循序渐进”

胃需要适当的“机械刺激”来保持功能。长期吃过于软烂的食物(如白粥、米糊、烂面条),胃的蠕动和研磨能力会退化,反而容易消化不良。正确做法是:

-胃功能正常时:主食搭配粗粮(如杂粮饭、全麦面包),蔬菜不用煮太烂(如清蒸时蔬、凉拌菜),肉类切成小块但不必炖成泥。

-胃敏感者:从软米饭、煮软的蔬菜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让胃慢慢适应。

四、护胃指南3:这些“养胃食物”别盲从,按需选择

网络上的“养胃食物清单”五花八门,南瓜、山药、小米、猴头菇……到底哪些真有用?其实,没有一种食物能“包治胃病”,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小米粥vs大米粥:小米比大米含更多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对胃黏膜修复有一定帮助,但小米粥同样会刺激胃酸,胃酸多的人别多喝。可以煮成小米杂粮粥(加燕麦、南瓜),增加饱腹感,延缓消化。

-南瓜、山药:它们含果胶,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但果胶加热后才发挥作用(生吃会增加消化负担)。而且这类食物含糖量不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量,一次别超过100克。

-牛奶:过去认为牛奶能中和胃酸,但研究发现,牛奶初期会中和胃酸,随后反而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酸。胃食管反流患者最好别喝,普通人可喝温牛奶(每天300毫升以内),别空腹喝。

-发酵食品:酸奶、纳豆、泡菜等发酵食物含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但对胃的直接作用有限。选酸奶要挑无添加糖的,冷藏的酸奶提前拿出来回温,避免冷刺激。

总结:养胃不需要“挑食”,关键是多样化搭配——主食+优质蛋白(鱼、蛋、瘦肉)+蔬菜,让胃获得全面营养,比单吃某一种“养胃食物”更有效。

五、护胃指南4:避开伤胃“隐形杀手”,比吃什么更关键

胃的“敌人”不仅是辛辣、生冷,还有很多藏在生活细节里的习惯,长期忽视会悄悄损害胃黏膜:

-烟和酒:尼古丁会让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酒精(尤其是高度酒)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黏膜充血、糜烂。数据显示,每天喝2两白酒的人,胃溃疡风险是不喝酒者的3倍;吸烟者胃炎复发率比不吸烟者高50%。

-“情绪胃”:人紧张、焦虑时,大脑会通过神经调节让胃蠕动减慢、胃酸分泌紊乱,出现“茶饭不思”或“暴饮暴食”。临床中,约4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反复胃痛、腹胀但检查无异常)都有长期情绪压力。

-滥用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合成,长期吃可能引发胃溃疡。需要长期用药的人(如关节炎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通过共餐传播,会黏附在胃黏膜上,引发慢性炎症,是胃溃疡、胃癌的重要诱因。我国约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家里有人感染时,要分餐、用公筷,及时治疗(通常用4联药14天可根除)。

六、护胃指南5:胃不舒服,别硬扛也别瞎吃药

很多人胃不舒服时,要么“硬扛”,要么自己买胃药吃,这两种做法都可能耽误事:

-这些情况必须及时就医:

-胃痛持续不缓解(超过24小时),或伴有呕吐咖啡样物、拉黑便(可能是出血)。

-长期消化不良(超过3个月),吃一点就饱,体重下降明显。

-有胃癌家族史,出现持续性胃痛、反酸,尤其年龄超过40岁。

-胃药别乱吃:

-反酸、烧心时,吃铝碳酸镁、奥美拉唑能缓解,但长期吃(超过2个月)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功能紊乱,需医生指导。

-胃痛时别吃止痛药(如布洛芬),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可短期吃颠茄片(缓解痉挛)。

-中成药(如养胃丸)要辨证吃,比如胃寒者(怕冷、吃冷的不舒服)适合温胃的药,胃热者(口干、口苦)则不适合。

-定期检查: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病的“金标准”,别因害怕而拒绝。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做一次胃镜;慢性胃病患者(如萎缩性胃炎)每年复查一次。

七、不同胃病,养胃重点各不同

胃的问题复杂,“千人一方”的养胃法行不通,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期要吃软烂、温和的食物,避免过酸(如番茄、柑橘)、过甜的食物;愈合期要规律进餐,细嚼慢咽,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关键。

-胃食管反流:睡前3小时不进食,少吃粥、汤等流质食物,睡觉时可垫高枕头(15-20厘米),减少反流。

-慢性萎缩性胃炎:避免腌制食品(含亚硝酸盐)、霉变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如西兰花、甘蓝含抗氧化成分),定期复查胃镜(防癌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别吃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保持心情放松,可通过散步、冥想等缓解压力,必要时结合药物调节。

结语

养胃没有“捷径”,更不是靠某一种食物(比如粥)就能实现的。它像一场长期的“细水长流”的照顾:按时吃饭、细嚼慢咽、少抽烟喝酒、管理好情绪、不舒服及时就医。胃是有“记忆”的,你对它的每一份善待(或伤害),都会在日积月累中显现。

别再迷信“喝粥养胃”的绝对化说法,根据自己的胃况调整习惯,比什么都重要。愿我们都能养好胃,吃得香、睡得安,感受生活的烟火气。

(梁东玉 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