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长期失眠危害大!内科医生教你3招改善睡眠

2025-07-19 19: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昨晚又只睡了3小时”——这句话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约15%符合“长期失眠”诊断(每周≥3次,持续3个月以上)。很多人觉得失眠只是“睡不着”,熬熬就过去了,却不知长期失眠会悄悄摧毁健康:它会让免疫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甚至诱发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失眠的危害,避开常见误区,听听内科医生推荐的3个科学改善方法。

一、失眠不只是“睡不着”,这些危害正在悄悄发生

睡眠是身体最精密的“修复工程”:夜间深度睡眠时,大脑会启动“排毒系统”(清除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心脏速率降低15-30次/分钟(给心脏“减负”),免疫系统释放细胞因子(增强抗病能力),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修复肌肉、骨骼)。长期失眠,就像让身体24小时“连轴转”,各种问题会接踵而至。

失眠的“连锁反应”:

-免疫力下降:连续1周睡眠不足6小时,免疫力会下降50%,感冒风险增加3倍,接种疫苗的保护效力也会打折扣。

-代谢紊乱:睡眠不足会让饥饿素(促进食欲)增加、瘦素(抑制食欲)减少,使人更想吃高糖、高脂食物,肥胖风险上升70%,糖尿病风险增加40%。

-心脑血管受损:失眠者高血压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倍,凌晨4-6点(血压高峰期)更易突发心梗、脑梗,这也是很多猝死发生在凌晨的原因。

-情绪与认知问题:长期失眠会让人焦虑、易怒,记忆力下降(像“丢三落四”),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抑郁症(失眠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常人的5倍)。

二、先避开这些“越努力越失眠”的误区

很多人失眠后会“急着解决”,却用错了方法,反而让失眠越来越严重:

-“睡不着就数羊、强迫自己睡”

数羊、反复看时间(“怎么还没睡”)会让大脑更紧张,产生“睡眠焦虑”。就像越提醒自己“别紧张”,反而越紧张,睡眠是“放松后的自然结果”,强迫入睡只会适得其反。

-“晚上没睡够,白天补觉”

白天补觉超过30分钟,会打乱生物钟(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导致晚上更难入睡。即使前一晚没睡好,白天也别补觉,最多在午后打10-20分钟盹(“功率nap”),且下午3点后绝不补觉。

-“靠喝酒、吃褪黑素助眠”

酒精可能让人更快入睡,但会严重破坏深度睡眠(一夜深度睡眠可能从2小时缩到30分钟),凌晨易醒且头痛;褪黑素是“生物钟调节剂”(适合倒时差),而非“安眠药”,长期吃会让身体自身分泌功能退化,停药后失眠更严重。

-“睡前玩手机‘放松’”

手机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夜间褪黑素本应升高,帮助入睡),睡前1小时看手机,入睡时间会延长30分钟,且睡眠质量下降40%。很多人觉得“看手机时很困”,其实是视觉疲劳,并非真正的睡意。

这些误区的核心是“过度关注睡眠”。就像握沙子,握得越紧漏得越快,对待睡眠也需要“顺其自然”,先从调整行为习惯开始。

三、内科医生推荐:3招科学改善睡眠,简单有效

第1招:打造“睡眠友好型”生物钟——让身体“到点就困”

人体有个“生物钟”(位于大脑下丘脑),每天根据光照、温度、进食时间自动调节“睡意”和“清醒感”。长期失眠者的生物钟往往“紊乱”,需要通过“时间管理”重新校准。

具体做法:

-固定“起床时间”:无论前一晚睡了多久,每天固定时间起床(比如7点),周末也不超过±30分钟。这是调整生物钟最关键的一步——起床时间固定了,身体会逐渐“倒逼”入睡时间提前。

-缩小“卧床时间”:如果每晚躺8小时却只睡5小时,先把卧床时间缩到5小时(比如0点上床,5点起床),等“躺下后30分钟内就能睡着”再慢慢延长(每周增加15分钟),直到达到理想睡眠时长(成人7-8小时)。这叫“睡眠限制疗法”,能让身体“珍惜”卧床时间,减少“躺着睡不着”的焦虑。

-增加“光照暴露”:早晨起床后30分钟内晒太阳10-20分钟(或在明亮环境中活动),晚上8点后调暗室内光线(用暖光小灯)。光照是调节生物钟的“开关”,早晨光照能增强白天清醒感,晚上暗光能促进褪黑素分泌。

坚持2-3周,身体会形成“到点就困、到点就醒”的规律,这是改善失眠最根本的方法。

第2招:优化“睡前1小时”流程——给身体“关机信号”

睡前1小时的状态,直接决定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要把这段时间变成“身体关机准备期”,用一系列固定动作告诉大脑:“该睡觉了”。

推荐流程:

-“物理降温”: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电视),如果必须用,开启“蓝光过滤模式”并调暗亮度。可以换成看书(纸质书,避免情节紧张的内容)、听白噪音(如雨声、海浪声,可用APP播放)。

-“放松身体”:试试“478呼吸法”——用鼻子安静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用嘴缓慢呼气8秒,重复4次。这个动作能激活副交感神经(“休息-消化”模式),降低心率和血压,让人快速放松。

-“营造环境”:卧室只用来睡觉和亲密行为,不要在床上工作、玩手机、吃东西(让身体一进卧室就联想到“睡觉”)。保持卧室温度18-22℃(稍低的温度更易入睡)、湿度50%-60%(太干易口干,太湿易闷),用遮光窗帘(光线<5勒克斯,相当于月光亮度)。

第3招:白天“做对事”,晚上才能“睡得香”——给睡眠“蓄力”

睡眠质量不仅取决于“睡前”,更与“白天”的行为密切相关。白天做对这几件事,能让身体在晚上“更需要睡眠”。

具体建议:

-白天“动一动”,但别太晚: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能增加深度睡眠时间。但要注意:下午4点后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健身),否则会让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影响入睡。

-控制“咖啡因和尼古丁”:咖啡、浓茶、能量饮料中的咖啡因,以及香烟中的尼古丁,都是“兴奋剂”,会让人清醒感增强。下午2点后别碰这些,它们的作用可能持续6-8小时(下午3点喝的咖啡,晚上11点可能还在影响睡眠)。

-调整“进食和饮水”:睡前3小时吃完晚餐,避免过饱(胃里食物太多会让身体“忙着消化”)或空腹(饥饿感会让人难以入睡,可吃半根香蕉、1小杯温牛奶等“助眠小食”);睡前1小时少喝水,避免夜间频繁起夜(但白天要喝够水,每天1500-2000毫升)。

白天让身体“适度消耗”,晚上才会“渴望休息”。就像电池,白天适度放电,晚上才能顺利充电,避免“白天不放电,晚上充不进”。

四、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别硬扛

如果尝试上述方法1-2个月后,失眠仍未改善(每周仍有≥3晚睡不着,或白天明显疲劳、影响工作生活),别硬扛,及时就医。以下情况更需要尽快就诊:

-失眠伴有明显焦虑、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自责自罪)。

-夜间频繁打鼾、呼吸暂停(被憋醒)、多梦、惊叫(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梦魇障碍等)。

-因失眠导致血压升高、心慌、记忆力明显下降。

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推荐“认知行为疗法”(专业心理干预,对长期失眠效果和药物相当,且无副作用),或短期使用安眠药(如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成瘾性低,能快速改善睡眠,为行为调整争取时间)。千万别因“怕吃药”拒绝就医,长期失眠的危害远比短期合理用药大得多。

结语

记住,改善睡眠没有“速效药”,但有“笨办法”:固定作息、优化睡前流程、白天适度活动。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能通过调整身体的“自然规律”,让睡眠回归正轨。

别再为失眠焦虑,也别盲目尝试偏方。从今晚开始,试试固定起床时间,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让身体慢慢找回“到点就困”的本能。好的睡眠,会让你发现: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身体健康,原来都从“睡个好觉”开始。

(梁东玉 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