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但头不晕,是不是不用吃药?”在高血压患者中,这个问题很常见。很多人把“头晕”当成高血压的唯一信号,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甚至擅自停药。但实际上,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多数时候没有明显症状,却在悄悄损害血管、心脏、大脑和肾脏。忽视这些误区,可能让血管提前“老化”,最终引发心梗、中风等严重后果。
一、先明白:高血压的危害,和“晕不晕”没关系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它的危害不在于“是否头晕”,而在于长期血压升高对血管和器官的损伤:
- 损害血管:高血压会像“高压水枪”一样冲击血管壁,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胆固醇趁机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脆、变窄);
- 连累器官:心脏因长期“高压工作”会变大(高血压性心脏病),大脑血管变脆易破裂(中风),肾脏滤过功能下降(肾衰竭),眼睛视网膜血管受损(视力下降)。
更危险的是,约80%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头晕、头痛等症状,直到出现心梗、中风才发现血压问题。临床数据显示,无症状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损伤速度,并不比有症状者慢——这意味着“不头晕”不代表“没危害”。
二、高血压的3个常见误区,正在悄悄伤害血管
(一)误区1:“不头晕就不用吃药,吃药会依赖”
很多人觉得“高血压没症状就不用治”,甚至担心“一吃药就停不下来”。这是最危险的误区:
-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尤其是2级以上高血压,即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多数需要长期用药控制。就像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甲减需要用甲状腺素一样,降压药是“补充身体调节能力的不足”,而非“产生依赖”。
- 即使没有症状,持续的高血压也会每天损害血管。例如,血压长期160/100mmHg的人,5年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且血管硬化速度会加快10-20年。
(二)误区2:“血压正常就停药,高了再吃”
不少患者吃降压药后血压正常,就自行停药,等到血压升高再吃,这种“吃吃停停”的做法会让血管“忽冷忽热”,危害更大:
- 血压大幅波动(如从130/80mmHg骤升到160/100mmHg),对血管的冲击力比持续高血压更严重,容易导致血管斑块破裂(引发心梗、脑梗);
- 停药后血压反弹,可能比原来更高(反跳性高血压),增加脑出血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血压正常后,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可能减量,但很少直接停药),长期维持血压稳定。就像恒温器一样,持续保持合适的温度,而非一会儿开一会儿关。
三、高血压患者的正确做法:记住“3个坚持”
1. 坚持早期用药,不看症状看数值
- 1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可先通过低盐饮食、运动、减重观察3-6个月,若血压仍高,及时用药;
- 2级及以上高血压(≥160/100mmHg):确诊后立即用药,不要等症状出现;
- 合并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的患者:即使血压130/80mmHg,也需用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 坚持长期监测,掌握血压规律
- 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如早晨起床后1小时、晚上睡前),每次测2-3次,取平均值;
- 记录血压变化,就诊时带给医生,帮助调整用药方案;
- 家庭自测血压推荐用电子血压计(腕式或臂式,臂式更准确),每年校准一次。
3. 坚持生活调整,药物+习惯双管齐下
- 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少吃咸菜、酱肉、加工食品;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每次30分钟;
- 控制体重:BMI(体重÷身高²)控制在18.5-24,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会升高血压,最好完全戒除。
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无症状性”——不头晕不代表没事,反而可能在沉默中损害血管。记住: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不是“消除症状”,而是“长期控制血压稳定”,保护血管和器官。别让“不头晕就不吃药”的误区,成为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对高血压来说,早一天控制,血管就多一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