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孩子摔到头会引发颅脑损伤吗?家长必知的应急处理与就医时机

2025-07-21 09: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活泼好动,跑跳中摔倒、从床上滚落是常有的事。每当孩子摔到头,家长总会瞬间揪心:“会不会摔成脑震荡?”“会不会伤到大脑?”其实,大多数头部摔伤只是轻微磕碰,不会造成严重损伤,但少数情况可能引发颅脑损伤,需要家长掌握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方法。
一、孩子摔到头,哪些情况可能引发颅脑损伤?
孩子的颅骨较软、脑组织娇嫩,头部受到剧烈撞击时,确实存在颅脑损伤风险。但并非所有摔伤都会导致问题,以下情况需重点警惕:
1. 高风险摔倒场景
- 从高处坠落(如婴儿床、沙发、楼梯,高度超过50厘米);
- 头部直接撞击硬物(如墙角、桌角、地面凸起处);
- 摔倒后头部有明显受力痕迹(如快速撞击后孩子瞬间愣住)。
2. 损伤类型与表现
- 轻微损伤:如头皮血肿(头部鼓起包)、擦伤,通常仅需简单处理;
- 中度损伤:如脑震荡,可能出现短暂意识模糊、哭闹不止、呕吐1-2次;
- 严重损伤:如颅骨骨折、颅内出血,可能表现为持续呕吐、嗜睡、抽搐、精神萎靡等。
多数情况下,孩子摔到头后会立即哭闹,说明意识清醒,损伤多为轻微;若摔倒后不哭不闹、反应迟钝,需高度警惕颅脑损伤。
二、孩子摔到头后,应急处理分3步走
发现孩子摔到头,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按以下步骤处理:
1. 初步观察(1-2分钟内)
- 不要立即抱起孩子:先观察孩子的姿势和反应,若孩子能自己翻身、哭闹,说明意识正常;若孩子躺着不动、眼神呆滞,需轻轻呼唤名字,观察是否有回应。
- 检查有无明显外伤:查看头部是否有出血、伤口,或耳朵、鼻子是否流液(可能是脑脊液,提示颅骨骨折)。
2. 处理外伤与缓解不适
- 若有出血: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5-10分钟止血(不要来回擦拭),止血后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避免直接涂伤口),然后就医处理。
- 若有血肿(鼓包):立即用冷毛巾或冰袋(裹薄布)冷敷10-15分钟,减少肿胀(受伤后48小时内可重复冷敷,每次间隔1小时)。
- 安抚情绪:抱起孩子轻声安抚,避免剧烈晃动(可能加重颅内损伤)。
3. 持续观察(接下来24-48小时)
- 让孩子在安静环境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如跑跳、玩闹)。
- 不要强迫孩子睡觉,但也无需刻意叫醒:若孩子想睡,可让其入睡,但每2-3小时轻轻叫醒一次,观察是否能正常醒来(如睁眼、回应呼唤)。
三、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孩子摔到头后,若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提示可能存在颅脑损伤,需立即送医院(最好拨打120,避免自行搬动):
1. 意识异常
- 摔倒后短暂昏迷(呼唤无反应,持续超过1分钟);
- 醒后精神萎靡、嗜睡(很难叫醒),或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2. 严重身体反应
- 呕吐次数多(超过3次),尤其是喷射性呕吐(呕吐物有力喷出);
- 抽搐、肢体僵硬或无力(如一侧手臂/腿不动);
- 走路不稳、眼神涣散、视物模糊,或耳朵、鼻子出血/流液。
3. 特殊人群需警惕
- 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即使症状轻微,若从高处摔落(超过30厘米),建议就医检查(婴幼儿颅内出血可能症状不明显);
- 摔后24小时内出现发热(排除感冒等其他原因)、拒食、尿量明显减少。
四、这些“误区”要避开,否则可能加重损伤
1. 误区1:摔倒后“揉包”消肿
头皮血肿是血管破裂出血导致,揉按会加重出血,让包更大,正确做法是冷敷止血。
2. 误区2:必须让孩子保持清醒,不能睡觉
孩子摔后疲劳想睡是正常反应,无需强行叫醒,只需定时观察能否唤醒即可;强行不让睡反而会让孩子过度疲劳,掩盖真实状态。
3. 误区3:“没出血就没事”
颅内出血、脑震荡可能没有外部伤口,症状会在摔后数小时甚至1-2天内出现,不能仅凭“没出血”判断安全。
4. 误区4:用民间方法“镇惊”
给孩子喂“安神药”“压惊水”等,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导致药物副作用,毫无科学依据。
孩子摔到头后,多数情况无需过度紧张,但家长要牢记“观察症状、科学处理、及时就医”的原则。轻微摔伤通过正确护理就能恢复,而及时识别严重损伤的信号,才能为孩子争取最佳治疗时机。记住:冷静和知识,是家长保护孩子的最好武器。

(王向阳 沈丘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