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抗生素滥用有多可怕?详解耐药性的 “致命进化”

2025-07-24 11: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类与疾病漫长的斗争历史中,抗生素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自 1928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拯救了无数生命,让人类在对抗细菌感染的战场上取得了显著优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生素滥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带来的耐药性危机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挑战,犹如一颗隐藏在暗处的 “定时炸弹”,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无处不在的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滥用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在医疗领域,部分医生为了追求快速治疗效果,或因难以准确判断病因,常常过度开具抗生素处方。例如,对于一些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疾病,抗生素本无治疗作用,但据统计,约有 50% 的此类病例被不合理地使用了抗生素。在患者方面,很多人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就自行购买抗生素服用,认为这样能让病情快速好转。在畜牧业中,为了促进动物生长、预防疾病,抗生素被大量添加到饲料中。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用于畜牧业的抗生素量高达 63151 吨,到 2030 年可能会增长 67%。而这些抗生素大部分会通过动物粪便排放到环境中,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 

耐药性的 “致命进化” 过程 
当抗生素被滥用时,细菌群体面临着强大的选择压力。以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一个庞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本就存在着极少数具有耐药基因的个体。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耐药个体在细菌群体中所占比例极小。但当环境中存在大量抗生素时,那些对抗生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会被大量杀死,而具有耐药基因的个体则能够存活下来。这部分存活的耐药细菌会不断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细菌群体中耐药菌的比例就会逐渐增加。如果继续滥用抗生素,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耐药菌的数量和种类会越来越多,耐药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最终,原本对该细菌有效的抗生素可能完全失去作用,使感染变得难以治疗。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复杂多样。从细菌层面来看,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比如,一些细菌能够产生特定的酶,这些酶可以分解或修饰抗生素,使其失去活性。像 β- 内酰胺酶就能破坏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结构,使其无法发挥抗菌作用。细菌还可以改变自身细胞膜的通透性,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胞内部;或者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点,让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从基因层面来说,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的传播也是导致耐药性迅速扩散的重要原因。细菌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等遗传元件,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即使这些细菌从未接触过抗生素,也可能因此获得耐药性。 

耐药性带来的严重后果 
耐药性的出现使得许多原本容易治疗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重新变得棘手。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曾经可以通过青霉素轻松治愈,但如今,由于耐药性的产生,青霉素对部分肺炎链球菌的治疗效果大幅下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更是臭名昭著,它几乎对所有的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一旦感染 MRSA,治疗选择极为有限,患者往往需要使用价格昂贵且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甚至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绝境。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感染耐药性细菌直接造成 127 万人死亡,间接死亡人数达 500 万;预计到 2050 年,每年将新增约 1000 万直接死亡人数,与 2020 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相当。 

抗生素耐药性还会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升。由于治疗耐药菌感染需要使用更高级、更昂贵的抗生素,且治疗周期往往更长,患者需要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同时,耐药菌感染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更复杂的治疗手段,这进一步增加了医疗成本。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估计,美国每年因耐药菌感染导致的医疗费用增加约 200 亿美元,社会成本增加约 350 亿美元。 

耐药性的产生使得一些常规医疗手段面临风险。在外科手术中,为了预防术后感染,通常会使用抗生素。但如果患者感染了耐药菌,手术伤口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这可能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器官移植手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耐药菌感染可能引发移植器官排斥反应,降低移植成功率。在癌症治疗中,化疗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如果此时感染的是耐药菌,治疗将变得极为困难,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几率。 

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一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医生应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合理开具处方;公众要提高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不自行滥用抗生素;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抗生素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同时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研发的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遏制耐药性的蔓延,守护抗生素这一宝贵的医疗资源,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安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药学部临床药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