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这个位于我们左上腹、像个“血库”和“免疫哨兵”的器官,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比如严重的脾功能亢进、外伤破裂、某些血液病或脾脏肿瘤等),可能需要进行切除。虽然手术本身风险可控,但术后的恢复过程,就像是一场需要精心呵护的“马拉松”,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今天,我就站在护士的角度,给大家详细说说脾切除术后患者需要关注的护理重点,希望能像一盏小灯,照亮大家护理路上的方向。
## 一、手术刚结束:病房里的“黄金72小时”
当患者从手术室被推回病房,这通常是术后最关键的时期。我们护士会像“哨兵”一样,密切监测他的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呼吸、心率,还有血氧饱和度。为什么要这么“小题大做”呢?因为手术毕竟是个创伤,身体需要时间适应。比如,体温可能会因为应激反应或轻微感染而升高;血压可能会因为失血或麻醉影响而波动;呼吸和心率的变化也能反映出身体的整体状况。这些数据就像身体的“晴雨表”,能帮我们及早发现问题。
**体位调整有讲究:** 刚做完脾切除术,患者可能会觉得左侧腹部伤口胀痛。我们会建议他们采取半卧位,也就是让上半身稍微抬高一些。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轻腹部切口受到的牵拉,让疼痛感不那么剧烈;另一方面,也能让腹腔内的引流更顺畅,减少积液积脓的风险。如果患者意识清醒,我们还会鼓励他们尽早尝试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比如做勾脚背、屈伸膝关节的动作。这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这种“隐形杀手”的形成。当然,下床活动要循序渐进,等身体感觉稍微适应了,再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在家属的搀扶下慢慢尝试站立和行走。
**引流管的小秘密:** 脾切除术后,患者身上通常会留有几根引流管,比如腹腔引流管、胃管(如果同时做了胃部操作)等。这些管子可不是多余的“累赘”,它们是医生和护士了解“战场”情况的重要窗口。腹腔引流管负责把手术区域渗出的血液、组织液、甚至可能残留的消化液引出体外,防止在腹腔内积聚引起感染或压迫。我们要确保引流管通畅,不能打折、受压或脱出。每天我们会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果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鲜红,或者变得浑浊、有异味,那可能就是出血或感染的前兆,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胃管则主要是为了减压,防止胃内容物过多而引起呕吐或影响吻合口愈合(如果做了胃部手术)。我们会根据情况适时拔除。
**饮食的“慢启动”:** 手术刚结束,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还处于“休眠”状态,不能马上吃东西。通常需要等肠道功能恢复,也就是听到肠鸣音、排气甚至排便后,才能开始尝试进食。这个过程需要耐心。我们会先给患者喝点温水,如果没有不适,再慢慢过渡到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然后是半流质,最后才是软食和普通饮食。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避免一次吃得太多太油腻,以免引起腹胀、腹泻或恶心呕吐。特别是要提醒患者,术后初期要暂时告别辛辣、生冷、过硬的食物,给脆弱的胃肠道一个适应期。
出院后的“续航”指南
当患者病情稳定,可以出院回家休养时,我们的护理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
我们会给患者和家属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
* **休息与活动:** 继续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至少3个月,防止切口裂开或内部组织愈合不良。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比如散步,但要量力而行。
* **饮食:** 坚持均衡饮食,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继续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习惯一段时间。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
* **个人卫生:** 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 **预防感染:** 继续注意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手卫生。根据医嘱按时接种疫苗。
* **用药:** 如果医生开了药物(比如预防感染的药物),要按时按量服用,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 **复查:** 严格遵守医生的复查计划,一般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影像学检查等,以监测恢复情况和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 **紧急情况处理:** 告知患者及家属,如果出现发热、腹痛加剧、呕血、黑便、下肢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医。
---
总之,脾切除术后护理是一个细致而全面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更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与耐心呵护。每一个细小的护理动作,每一次耐心的沟通,都可能成为患者康复道路上的“助推器”。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能对脾切除术后护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携手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和满满的爱,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刘媛 开封市中心医院 普外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