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解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看它如何为健康保驾护航

2025-07-24 11: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降压药与天麻钩藤饮,当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搭配玉泉丸调理,当冠心病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辅以丹参滴丸——这些场景背后,正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实践缩影。作为一门融合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西医技术的交叉学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并非简单的“中西药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化整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为疾病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管理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它如何打破医学壁垒、守护健康?让我们深入解锁这门学科的核心逻辑与实践价值。

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底层逻辑: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诞生,源于对“疾病复杂性”与“人体整体性”的共同认知。中医以“阴阳平衡”“辨证施治”为核心,强调人体是气血、脏腑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西医依托解剖学、生理学,擅长精准定位病变部位与分子机制。两者结合的关键,在于构建“1+1>2”的协同效应。

-认知层面的互补:以胃炎为例,西医通过胃镜明确“胃黏膜充血水肿”的病理改变,中医则根据患者“胃脘胀痛、嗳气、舌苔厚腻”等表现,判断为“肝胃不和”或“脾胃湿热”。前者锁定病变局部,后者把握全身状态,共同构成对疾病的完整认知。

-治疗层面的协同:在肿瘤治疗中,西医的手术、放化疗可快速清除病灶,中医则通过健脾益气中药(如黄芪、党参)减轻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同时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复发风险。这种“攻补结合”模式,既保证了治疗强度,又保护了机体耐受力。

-时空层面的适配:对于感染性疾病,急性期以西医抗感染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恢复期用中医调理促进脏腑功能恢复。如肺炎患者,抗生素快速控制炎症后,百合固金汤可滋阴润肺,加速肺部修复,避免遗留干咳、乏力等后遗症。

二、从急症到慢病:中西医结合的“全周期健康守护”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优势,体现在疾病发生、发展、康复的全周期中,尤其在以下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一)急性重症:快速控局与整体调节双管齐下

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中,西医的介入治疗(如溶栓、支架植入)能在“黄金时间窗”内挽救生命,中医则通过辨证用药降低并发症风险。

以脑卒中为例:

-西医通过CT明确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后,立即采用抗凝、脱水等对症治疗,避免脑组织进一步损伤;

-中医根据“中风”的不同证型干预:缺血性卒中属“气虚血瘀”者,在病情稳定后早期使用补阳还五汤,通过黄芪、当归等药物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出血性卒中属“痰热腑实”者,用星蒌承气汤通腑泄热,减少脑水肿压迫。

临床数据显示,这种模式可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20%-30%,降低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感染等风险。

(二)慢性病管理:指标控制与生活质量双提升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中西医结合的核心在于“既控指标,又调状态”。

以2型糖尿病为例:

-西医通过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控制血糖,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确保达标;

-中医针对“消渴”的不同阶段干预:早期“阴虚燥热”用消渴方清热生津,缓解口渴多饮;中期“气阴两虚”用生脉散益气养阴,改善乏力、自汗;晚期“阴阳两虚”用金匮肾气丸温阳固肾,延缓肾衰等并发症。

更关键的是,中医非药物疗法(如艾灸足三里、耳穴压豆)可辅助调节胰岛素敏感性,配合饮食指导(如山药、苦瓜等药食同源食材),帮助患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三)疑难杂症:多维度突破治疗瓶颈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西医治疗手段有限的疾病,中西医结合往往能打开新局面。

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

-西医以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缓解关节肿痛,但长期使用易损伤胃肠、肝肾;

-中医将其归为“痹证”,风寒湿痹者用蠲痹汤散寒除湿,风湿热痹者用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同时配合针灸、中药外敷改善局部循环。

两者结合不仅能减少西药用量,还能降低关节畸形的发生率,让患者在控制炎症的同时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三、科学实践:中西医结合的“三大原则”

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最大效能,需遵循科学规范的实践原则,避免盲目叠加用药:

-辨病与辨证结合:先通过西医检查明确疾病诊断(如“冠心病”),再依据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确定证型(如“气滞血瘀”)。例如,同为冠心病患者,气滞血瘀者用血府逐瘀汤,而心阳不振者用桂枝甘草汤,实现“同病异治”。

-时效与阶段适配:疾病不同阶段,治疗重心不同。如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期(咳黄痰、气喘)以西医抗感染、平喘为主,中医配合清肺化痰;

-缓解期(气短、易感冒)则侧重西医的肺功能锻炼与中医的补肺健脾,通过玉屏风散等增强免疫力,预防复发。

-安全与协同并重: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如中药甘草含甘草酸,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降压药效果,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又如服用华法林时,应避免大量摄入丹参、当归等活血中药,防止出血风险。

四、未来展望:从经验到循证的跨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正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升级。通过大数据分析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如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机制阐明)、AI辅助辨证分型、精准中药制剂研发等,这一学科正在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例如,针对新冠后遗症的乏力、咳嗽等症状,中西医结合方案通过西医的肺功能评估结合中医的“肺脾气虚”辨证,采用黄芪汤合沙参麦冬汤调理,已在临床取得明确疗效,并被纳入多项诊疗指南。

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医学的边界,更重要的是让患者获得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治疗——既不必为指标波动焦虑,也不必因症状迁延痛苦。正如一位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所说:“不仅血压稳了,头晕、失眠也没了,这才是真正的‘治好了’。”

解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种医学体系的碰撞,更是对“健康”本质的回归——它不只是指标正常,更是身体、精神、生活质量的全面和谐。在这条融合之路上,医学正以更包容的姿态,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张静丽 河南省沈丘县范营乡中心卫生院 中医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