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冠心病的防治中,运动如同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运动能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肺功能,而不当运动则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收获健康益处。
运动前,先给身体做 “体检”
冠心病患者开始运动前,必须完成全面的医学评估,这是安全运动的第一道防线。评估项目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试验、心脏超声、冠状动脉 CT 或造影等,这些检查能帮助医生判断心脏功能、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运动耐受极限。
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若心脏功能较好且血管狭窄程度较轻,经过评估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运动;而近期发生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期,运动计划需更为谨慎。此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也需在评估时告知医生,以便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选对运动类型,安全与效果兼顾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应以低强度、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为主,这类运动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且对心脏的负担相对较小。
步行是最适合冠心病患者的运动之一,它简单易行且强度可控。刚开始时可从每次 10-15 分钟、每分钟 60-70 步的速度开始,随着身体适应逐渐增加到每次 30-40 分钟、每分钟 80-90 步。步行时应选择平坦的路面,穿舒适的运动鞋,避免在高温、寒冷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进行。
骑自行车也是不错的选择,建议选择固定自行车,这样可以避免在户外交通复杂环境中运动带来的风险。运动时保持中等速度,每次 20-30 分钟,每周 3-5 次。游泳对关节的压力较小,适合体重较大或有关节疾病的患者,但需注意水温不宜过低,且必须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进行,避免独自游泳发生意外。
除了有氧运动,适当的抗阻运动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代谢水平。患者可选择弹力带、轻量哑铃等进行训练,每个动作重复 10-15 次,每周 2-3 次。但抗阻运动时应避免憋气,以免增加心脏负担。需要注意的是,剧烈运动如快跑、跳绳、举重等应严格禁止,这些运动可能导致心率骤升,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或心梗。
把握运动强度,学会自我监测
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冠心病患者可通过心率来判断运动强度,一般来说,运动时的靶心率应为(220 - 年龄)×(50%-70%)。例如,60 岁的患者,靶心率范围为(220-60)×(50%-70%)=80-112 次 / 分钟。运动时可通过手腕式心率表或触摸脉搏的方式监测心率,确保心率在靶心率范围内。
此外,还可通过自我感觉来判断运动强度。运动时应感到轻微出汗、呼吸略快但仍能正常交谈,若出现胸闷、胸痛、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运动强度过大,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运动时间和频率也有讲究,每次运动持续 30-60 分钟为宜,其中包括 5-10 分钟的热身和 5-10 分钟的整理运动。热身运动可选择慢走、关节活动等,能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整理运动则以拉伸为主,帮助缓解肌肉疲劳,避免突然停止运动导致的血液淤积。每周运动 3-5 次即可,避免过度运动。
运动中,这些细节要牢记
运动过程中的细节把控,是预防意外发生的关键。运动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坐下或躺下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症状在 5 分钟内未缓解,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运动时的穿着也有讲究,应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便于散热和活动。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运动前、中、后都应适量饮水,避免脱水,但也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另外,运动环境的选择也很重要。应避开极端天气,夏季选择早晚较凉爽的时段运动,冬季则选择午后气温较高时进行,且注意保暖。运动场地应选择空气流通、人少安静的地方,如公园、健身房等。
特殊情况,运动需 “踩刹车”
当冠心病患者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时,应暂停运动,以免加重病情。如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头晕、乏力;血压波动较大,收缩压超过 180mmHg 或舒张压低于 60mmHg;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超过 13.9mmol/L 或出现低血糖症状等。
此外,感冒发烧时也应停止运动,因为此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待身体恢复正常,经医生评估同意后,再逐步恢复运动。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运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运动计划。只要选对方式、科学运动,冠心病患者同样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让生活更有质量。
(王秀娟 郏县中医院 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