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肝癌早期有哪些信号?哪些人是肝癌高危人群?

2024-09-06 17: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更是肝癌大国,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一半。由于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早期肝癌往往缺乏典型症状,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了解肝癌的早期信号、明确高危人群,对提高早期诊断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解析肝癌的早期表现及高危人群特征,帮助读者科学防范这一“隐形杀手”。

一、肝癌早期的“隐蔽信号”:容易被忽视的身体预警

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部分肝细胞受损,剩余肝细胞仍能维持基本功能,这使得肝癌早期症状十分隐匿。但仔细观察,身体仍可能发出一些微弱信号,若能及时捕捉,或许能抓住早期诊断的机会。

1.持续性乏力与食欲减退

这是肝癌早期最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患者会感到不明原因的疲惫,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同时伴随食欲下降,对油腻食物产生厌恶感。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消化,且肝细胞受损会导致代谢废物堆积,引发全身乏力。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劳累”或“胃病”,从而被忽视。

2.右上腹隐痛或不适感

肝脏位于右上腹(右侧肋骨下方),当肿瘤逐渐增大时,可能会牵拉肝包膜或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右上腹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刺痛。疼痛程度通常较轻,呈间歇性发作,有时在劳累或情绪波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因此常被误认为是“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

3.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在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的情况下,短期内(1-3个月)体重莫名下降5公斤以上,需高度警惕。肝癌细胞会消耗体内大量营养物质,同时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机体能量失衡,出现体重快速下降、消瘦等表现。

4.皮肤、眼睛发黄(黄疸)

当肝癌侵犯或压迫胆管时,会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在血液中蓄积,引起皮肤、眼睛巩膜发黄,尿色加深(如茶色尿),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黄疸通常在肝癌中晚期较明显,但少数早期肝癌若位置靠近胆管,也可能早期出现黄疸症状。

5.腹部轻微胀大或腹水

部分早期肝癌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腹胀,这是由于肿瘤影响肝脏血液循环,导致腹腔内少量积液(腹水)所致。患者会感觉腹部饱胀,尤其是饭后明显,有时可在腹部摸到轻微隆起,但由于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症状并非肝癌特有,也可能见于肝炎、肝硬化等良性疾病。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超过2周)且原因不明,尤其是高危人群,必须及时就医检查,排除肝癌可能。

二、肝癌的高危人群:这些人需重点防范

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人群由于存在明确的致病因素或基础疾病,患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属于肝癌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筛查。

1.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

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癌最主要的病因,约80%-90%的肝癌患者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病史。这两种病毒会持续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反复炎症、纤维化,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可能癌变。数据显示,慢性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丙肝患者风险也显著升高。因此,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无论有无症状,都属于高危人群。

2.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是肝癌的“癌前病变”,多数肝癌都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除了乙肝、丙肝可引起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也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已严重破坏,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增加癌变风险。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发生率约为3%-5%,是肝癌的极高危人群。

3.长期大量饮酒者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是明确的,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40克,女性≥20克,持续5年以上)会导致酒精性肝炎,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最终增加肝癌风险。若饮酒者同时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两种因素叠加,肝癌发生率会大幅升高。

4.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导致的肝脏脂肪堆积)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这类患者早期表现为单纯脂肪肝,若不及时干预,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可能癌变。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或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癌风险更高。

5.有肝癌家族史者

肝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若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肝癌患者,本人患肝癌的风险会增加。这种家族倾向可能与共同的乙肝病毒感染、相似的生活习惯(如饮食、饮酒)或遗传易感性有关。因此,有肝癌家族史者即使无基础肝病,也需提高警惕。

6.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者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污染花生、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在潮湿、高温环境下容易滋生。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会导致肝细胞突变,增加肝癌风险。我国南方潮湿地区是黄曲霉毒素污染高发区,也是肝癌相对高发的区域,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

三、高危人群如何科学筛查?

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肝癌的关键。目前,临床推荐的肝癌筛查方法主要有两种:

-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肝癌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约70%的肝癌患者AFP会升高。但需注意,部分早期肝癌患者AFP可能正常,因此不能仅依靠AFP筛查。

-腹部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能发现直径1厘米以上的小肝癌,且操作简便、无创伤、价格低廉,是肝癌筛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筛查频率建议: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一次AFP联合腹部超声检查。对于肝硬化患者或肝癌术后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缩短筛查间隔(如每3个月一次)。

此外,高危人群还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乙肝/丙肝患者需规范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需戒酒,脂肪肝患者需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从而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四、总结

肝癌早期症状隐匿,但并非毫无信号,持续性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体重下降等都可能是身体的预警。而慢性乙肝/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饮酒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及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每6个月)进行AFP和腹部超声筛查,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手段。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能从源头降低肝癌风险。记住,肝癌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捕捉身体信号、做好定期筛查,才能为自己的肝脏健康筑起一道防线。

(宋利伟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 普外肝胆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