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全称为肌肉减少症,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骼肌量减少、骨骼肌强度下降及身体活动能力减退为特征的骨骼肌消耗综合征。尽管肌少症的症状并不明显,但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乃至生命安全均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肌少症的高危人群,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
1.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肌肌量逐渐减少,肌肉功能逐渐下降。研究显示,从30岁开始,人体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减少1.5%-3%。这种减少在60岁后尤为显著,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因此,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危人群。
2. 近期有住院史者
住院期间,患者往往因为疾病、手术或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活动量减少,这进一步加速了肌肉的流失。因此,近期有住院史的人群也是肌少症的高危人群。他们需要特别注意在出院后恢复肌肉活动,避免肌肉萎缩。
3. 近期反复跌倒者
跌倒不仅可能导致骨折等外伤,还可能是肌肉力量不足、平衡能力下降的体现。反复跌倒的人群往往存在肌少症的风险,他们的肌肉质量和力量不足以支撑正常的身体活动。
4. 近期出现力量、体能或健康状态下降者
这类人群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如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导致肌肉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肌少症。他们可能表现为提不起重物、走路速度慢、平衡能力下降等。
5. 1个月内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超过5%者
体重的突然下降往往意味着身体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就包括肌肉的流失。如果体重在1个月内不明原因地下降了超过5%,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正处于肌少症的高风险中。
6. 营养不良或不自主体重丢失者
营养不良和不自主体重丢失都会加速肌肉的流失。特别是对于那些饮食不均衡、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人来说,他们更容易患上肌少症。
7. 长期卧床者
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进而引发肌肉萎缩。这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在卧床期间进行适量的肌肉活动,如进行床上体操等。
8. 慢性病患者
患有慢性心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结核感染和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往往更容易患上肌少症。
9. 抑郁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缺乏运动动力,进而加速肌肉的流失。这类人群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活动情况。
总结
肌少症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骼肌消耗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全均有重大影响。了解肌少症的高危人群,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对于降低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预防和治疗肌少症的关键在于营养和运动干预,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保持肌肉的健康和活力。同时,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进行肌少症的筛查和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地降低肌少症对患者的影响。
(赵亚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综合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