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疾病,正悄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不经意间可能就会被触发,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生命危险。那么,冠心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悄悄盯上我们的呢?
不良生活习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第一把钥匙
现代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行为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中为冠心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长期吸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不平,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管道里的污垢,逐渐堆积,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脏的正常供血。而且,吸烟还会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进一步提高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就会引发心肌梗死。
过度饮酒同样危害极大。酒精摄入过多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它还会干扰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另外,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结构也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过多的盐分会促使体内钠水潴留,升高血压;大量的脂肪和糖分则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而这些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缺乏运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身体的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增加了体重和血脂水平,降低了心肺功能,使得心脏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基础疾病作祟——雪上加霜的帮凶
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也为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高血压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长期的高压状态会对动脉壁产生持续的冲击,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血糖控制不佳,血液中的高葡萄糖浓度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更容易发生病变。此外,高血脂症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过高,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堵塞血管。这些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大大增加了患冠心病的风险。
遗传因素与年龄增长——无法回避的潜在风险
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病史(如父母或兄弟姐妹在较年轻时就患有冠心病),那么个体患病的概率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因为遗传基因影响了血脂代谢、血压调节等方面的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逐渐衰老,血管弹性下降,修复能力减弱,患冠心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尤其是中老年人,更需要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心理因素——容易被忽视的精神枷锁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可能成为冠心病的导火索。当我们处于紧张状态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等一系列生理变化。长期处于这种应激状态下,心血管系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不良情绪还可能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如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吸烟喝酒增多等,进一步加重病情。
冠心病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危险因素,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心态,才能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守护好自己的“心”脏健康。
(张海云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