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腹部的左上侧,隐藏着一个拳头大小、颜色暗红且质地偏软的器官——脾脏。它外表平滑,富有弹性,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守护者,承担着免疫系统核心角色等诸多关键功能。而超声检查,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寻脾脏健康密码的大门。
脾脏是人体体积最大的淋巴器官,体内三成的淋巴组织都由它承载。它如同一个精密设计的中央血液过滤器与免疫监察员,其组织结构中微细血管组成的特殊滤网,如同海绵吸收剂一般,能够精准捕捉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上报给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反应,为身体抵御外界病菌的入侵。
在血液循环方面,脾脏有着独特的动态储血机制。人体静态时,约有三分之一的血液停滞在外周器官,而脾脏保留着约 40 毫升全血作为储备库。当人体处于跑步、搬重物等特殊状态,心跳达到每分钟 140 次以上时,交感神经会迅速向脾脏传递收缩信号,在短短三分钟内,脾脏就会多释放 100 毫升血液进入循环系统,为身体提供紧急的血液支持。紧急供血时,储存在髓样血窦内的年轻红细胞会优先启动运输任务,这些新鲜细胞比年老红细胞更具活力与生存能力,能有效改善红细胞携氧效率,保障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
同时,脾脏还是红细胞的“回收站”。高速血流不断冲过,脾脏时刻进行着破旧红细胞的拆除工程。巨噬细胞如同专业废品拆解员,将老化报废的红细胞裂解为铁元素和球蛋白。九成以上的回收铁元素会通过再加工进入新红细胞生产基地,大大减少了从外界食物摄铁的需求量。红细胞骨架蛋白残骸则在脾髓部位完成分解转化,代谢垃圾逐步转由肝肾处理,维持着血液循环体系的精纯。
免疫防护也是脾脏的重要职责之一。来自原始生殖细胞的 B 细胞群体驻留在脾脏,与血液中不断流动的特种细胞互通情报。当捕获甲型流感病毒等病原体时,边缘区的树突状细胞会与红髓中的 T 淋巴细胞组成反应链,在 8 到 12 小时内激活特定白细胞的增殖,形成定制化抗病毒军团,成为突发性感染的第一道阻击线。在胚胎发育五至八周时,脾脏还是最活跃的干细胞工厂,承担起血液生成要务,在骨髓接管造血职责之前,诞生了生命最早的红细胞预备军。尽管成年后其造血贡献比值已趋近仪器检验精度外的微末数值,但在某些贫血病变情况下,仍可能复激活造血潜力。
然而,脾脏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伤害。日常防护中,要避免直接外力冲击,交通事故或运动中若左上腹受创需及时排查。保持适度运动,维护血压稳定,减少心脑血管异常引发脾静脉内形成致命血凝。部分寄生虫病及病毒性感染会致使脾脏体积异常,疟疾或单核细胞增生病毒可使器官规模扩张 300%。出现腹胀钝痛合并发烧需急诊血样审查。饮酒习惯累积损害肝病患者常并发肿胀现象,门脉增压状态下脾被膜承受巨大张力,超过临界阈值会当场爆裂,失血风险急剧攀升。
定期体检时,超声检查成为观察脾脏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我们可以观察脾脏的结构变化趋势,器官容积及脉管系统流量能反映多种基础病病程。核素扫描在定位代谢异常病灶时优势显著,针对肿物鉴别避免误诊具有高精确度。现代影像综合监测模式突破单层平面成像局限,可建模展示血流脉冲对于器官柔韧度的影响参数。
守护脾脏健康,就是守护我们身体的整体作战能力。即使处于现代医学未能完全解读的领域,我们也要重视这个腹部暗红的智慧结晶体。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避免伤害脾脏的行为,如少吃寒凉食物、早睡早起、保持平和心态等。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代谢力,让脾脏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让我们用超声这把钥匙,持续探寻脾脏的健康密码,为身体的健康保驾护航。
(耿彪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