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竞技、日常劳动以及军事训练中,运动损伤如同一位不速之客,常常给人们带来痛苦与困扰。椎旁肌、腘绳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等部位,更是运动系统损伤的“重灾区”。而肌肉骨骼超声,作为运动损伤诊断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精准发现损伤的“雷达”。
运动损伤的诱因复杂多样,超负荷、大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是主要“元凶”。一旦发生损伤,及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这不仅能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还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以往,在运动系统损伤的临床检查中,MRI(磁共振成像)、CT 和 X 线片等是常用手段。MRI 对软组织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能准确判断病变性质以及损伤的范围和位置,但无法实现动态的实时检查;CT 虽是骨骼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却存在较大的放射性损害危险,且对肌肉和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差;X 线片在检查软组织部位时,分辨率也较低。这些传统检查方法的局限性,使得肌肉骨骼超声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运动损伤诊断中崭露头角。
肌肉骨骼超声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它是一种无创性临床检查技术,操作灵活简便,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在软组织对比度方面表现出色,空间分辨率高,超声显像声束能够穿过骨关节的间隙,实现精准定位。这一特性使得它能够清晰显示肌肉骨骼软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层次关系,从任意角度和方向对运动系统周围组织和病变部位进行动态观察。无论是软组织、肌腱、韧带、关节还是肌肉的病变情况,都能被准确识别。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损伤部位,协助其保持适当体位,如俯卧位、侧卧位、仰卧位或坐位,将损伤部位完全暴露,然后使用高频变频探头(频率通常设置在 5 至 12MHz 之间)进行多方向、多切面的探查。通过二维图像检查结果,对损伤部位的血管关系、周围软组织情况、筋脉完整性,以及边界、内部回声、范围、形态、大小等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损伤部位的周围血流情况和内部情况。如有需要,还可实施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以及探头加压试验,以进一步明确损伤情况。
对于肌肉损伤程度的分级,肌肉骨骼超声也有着明确的判断标准。I 度损伤(轻度损伤)时,损伤部位探头加压检查证实,患者存在明显的疼痛症状,受累肌肉呈现“毛玻璃样”表现,与健侧相比,受累部位肿胀较为明显,肌肉内部存在典型的火焰状异常回声肌束和细小条纹;II 度损伤(部分撕裂)表现为肌肉与筋膜间或是肌肉内部存在明显的低回声或无回声血肿,部分肌纤维发生连续性中断;III 度损伤(肌肉完全撕裂)时,肌肉骨骼超声主要表现为撕裂损伤部位肌肉末端出现无回声液的暗区分隔,且无法随意测出肌肉收缩能力。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肌肉骨骼超声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研究显示,在运动损伤诊断中,与 X 线断层扫描相比,肌骨超声的检出准确性更高。以 76 例运动损伤患者为例,随机分组后,行肌骨超声诊断的观察组阳性检出率达到 97.44%,而行 X 线断层扫描的参照组阳性检出率仅为 83.78%。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肌骨超声在运动损伤诊断中的卓越价值。
肌肉骨骼超声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出色的诊断效果,在运动损伤诊断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位精准的“雷达”,为医生提供了清晰、准确的诊断信息,帮助患者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让运动爱好者能够更快地重返赛场,让劳动者能够重新投入工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肌肉骨骼超声有望在运动损伤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耿彪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