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帕金森VS阿尔茨海默病,MRI如何区分这两种'记忆杀手'?

2025-07-23 11: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两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均以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常被大众称为"记忆杀手"。尽管两者在临床症状上有部分重叠,但其病理机制、脑区受累模式及影像学表现存在显著差异。MRI(磁共振成像)作为无创、高分辨率的神经影像学工具,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将从病理机制、MRI特征及鉴别要点三个方面,解析如何通过MRI区分这两种疾病。

一、病理机制与受累脑区的差异

1. 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的"双重打击"

AD的核心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Aβ)在细胞外沉积形成老年斑,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病理变化最早累及内侧颞叶(如海马、内嗅皮层) ,随后扩散至联合皮层(如顶叶、额叶),最终导致全脑萎缩。记忆障碍(尤其是情景记忆)是AD的早期突出症状。

2. 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与α-突触核蛋白沉积

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节区(尤其是纹状体)多巴胺不足,引发运动症状(如震颤、肌强直)。约30%-40%的PD患者会发展为帕金森病痴呆(PDD),其认知障碍与路易小体(α-突触核蛋白聚集)在皮层及边缘系统扩散有关,早期常表现为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视空间能力下降。

二、MRI结构成像的鉴别特征

1. 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MRI表现

海马萎缩 :AD患者的海马体积缩小是MRI最显著的标志,冠状位T1加权像可见海马头部"扇贝样"凹陷(图1)。自动化体积测量显示,海马萎缩程度与认知功能评分(如MMSE)呈负相关。

内侧颞叶萎缩分级(MTA-score) :视觉评分≥2级(72岁以下)或≥3级(72岁以上)提示AD可能。

全脑萎缩模式 :晚期AD可见顶叶、颞叶后部及扣带回后部皮层变薄,脑沟增宽,呈"刀刃样萎缩"。

2. 帕金森病相关痴呆的MRI表现

黑质致密部信号改变 :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可显示黑质"燕尾征"消失(正常表现为高信号的蝶形图案),但这一特征对PDD特异性不高。

基底节与皮层下萎缩 :PDD患者可出现壳核、尾状核体积减小,部分伴额叶、前扣带回萎缩,与执行功能障碍相关。

白质高信号(WMH) :PDD患者脑白质病变较AD更显著,尤其在额叶-皮质下环路,可能与血管因素叠加有关。

三、功能与代谢成像的辅助价值

除结构MRI外,多模态影像可进一步提升鉴别准确性:

DTI(弥散张量成像) 

AD:海马旁回、扣带回后部各向异性分数(FA)降低,提示边缘系统白质完整性破坏。 

PDD:额叶-纹状体通路FA值下降更显著,反映执行功能网络损伤。

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 

AD:默认模式网络(DMN,如后扣带回/楔前叶)功能连接减弱。 

PDD:背侧注意网络及额叶-纹状体环路激活异常。

ASL(动脉自旋标记) 

AD:后部皮层(顶叶、颞叶)脑血流(CBF)下降。 

PDD:前额叶及基底节区CBF降低更明显。

四、挑战与展望

尽管MRI在鉴别AD与PDD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仍存在局限性: 

早期重叠 :部分PD患者在痴呆前已出现海马萎缩,与AD难以区分。 

混合病理 :约20%-30%的患者可能同时存在AD与路易小体病理,需结合生物标志物(如脑脊液检测)。未来,人工智能(如深度学习分割海马亚区)及超高清7T MRI的应用,有望提升鉴别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语

AD与PDD的MRI鉴别需综合结构、功能及临床特征。海马萎缩是AD的"影像标志",而PDD更需关注额叶-纹状体网络异常。精准的影像评估不仅能辅助诊断,还可为个体化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vs.多巴胺调节剂)提供依据,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刘枫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医院 磁共振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