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输液港VS PICC,肿瘤患者的'生命通道'如何选?

2025-05-08 17: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肿瘤治疗这场艰难的战役中,化疗药物、营养支持等常常需要通过特殊的静脉通路持续输入患者体内。输液港和PICC作为两种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宛如两条至关重要的“生命通道”,为治疗提供保障。但它们各有特点,了解其差异有助于医患共同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从外观与植入位置来看,输液港完全埋置于皮下,仅在胸部或手臂等部位留下一个微小的切口痕迹,日常几乎不可见,对患者的身体外观影响极小。它像一个小小的“宝藏盒”,安静地隐藏在皮肤之下,只有在使用时才通过专用针头穿刺提取。而PICC则是经外周静脉插入,导管末端抵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其体外会有一部分导管暴露在外,通常沿着手臂延伸,用透明敷贴固定,相对容易被察觉。这使得一些注重形象或者心理较为敏感的患者更倾向于输液港,因为它能最大程度保持身体的自然外观,减少因治疗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使用便捷性方面,输液港具有独特优势。一旦植入完成,维护间隔较长,每隔一段时间只需到医院进行简单的冲洗和维护操作即可。当需要进行输液时,医护人员使用无损伤针头穿刺硅胶隔膜就能迅速建立通路,这个过程快速且相对疼痛较轻。而且患者在洗澡、游泳等日常活动中无需特别担心,只要保护好局部皮肤不受外力撞击就行。反观PICC,虽然也能实现长期输液功能,但它需要每周到医院更换敷料,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以确保局部清洁卫生,防止感染发生。并且在日常活动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导管扭曲、打折或者被意外拽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肢体自由度,给生活带来些许不便。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输液港由于完全内置,感染风险相对较低,因为它减少了外界细菌直接接触的机会。不过,在植入初期可能会出现局部出血、血肿等问题,但随着技术成熟,这类情况已越来越少见。而PICC因为部分导管外露,与外界环境接触面积大,感染几率相对较高一些。尤其是在夏季出汗较多或者患者自身卫生习惯不佳时,更容易引发穿刺部位的炎症反应。另外,长期留置PICC还可能导致静脉炎,表现为沿血管走行的红线、硬结伴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手臂的功能恢复。

从适用人群来讲,对于需要频繁接受化疗、预计治疗周期较长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肿瘤患者,输液港是个理想的选择。它能提供稳定可靠的输液途径,让患者免受反复穿刺之苦,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是短期治疗需求,比如几个疗程的辅助化疗后就结束治疗的患者,PICC则更为灵活经济。它可以及时满足治疗期间的静脉给药要求,又在治疗结束后方便拔除,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带管负担。

无论是输液港还是PICC,都是现代医学为肿瘤患者量身定制的有效工具。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以及个人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权衡利弊后给出专业建议。而患者及家属也应充分了解两者的特点,积极参与决策过程,确保这条“生命通道”既能高效服务于治疗,又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助力抗癌之路走得更加平稳顺畅。毕竟,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每一次精准的选择都可能成为战胜病魔的关键一步。

(王进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肿瘤放疗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