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是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损伤,无论是跑步崴脚、打球扭膝,还是搬重物闪腰,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揉一揉受伤部位,试图缓解疼痛。然而,现代医学明确警告:扭伤后随意揉搓可能让伤情雪上加霜。这一反直觉的结论背后,藏着人体损伤修复的复杂生理机制。
一、急性期揉搓:血管破裂的“催化剂”
扭伤的本质是软组织损伤,包括韧带、肌腱或关节囊的过度拉伸或撕裂。损伤发生后,受损区域的毛细血管会立即破裂,血液和组织液渗入周围组织,形成肿胀。此时若揉搓受伤部位,相当于给破裂的血管“加压”:
1.加重出血:揉搓产生的机械压力会进一步撕裂已受损的毛细血管壁,导致出血量增加。例如,踝关节扭伤后,若在24小时内揉搓,肿胀可能从局部扩散至整个脚背甚至小腿。
2.炎症风暴:揉搓会刺激损伤区域释放更多炎症因子(如组胺、前列腺素),引发更剧烈的炎症反应。患者常感到疼痛从“钝痛”转为“刺痛”,且范围扩大。
3.组织液淤积:揉搓可能破坏淋巴管结构,导致组织液回流受阻,形成顽固性水肿。临床案例显示,随意揉搓后的扭伤患者,消肿时间平均延长3-5天。
二、揉搓的“二次伤害”:从细胞到结构的连锁反应
扭伤后,受损组织会启动自我修复程序,但揉搓会干扰这一精密过程:
1.肉芽组织破坏:损伤后24-48小时,机体开始形成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这是愈合的基础。揉搓会撕裂脆弱的肉芽结构,导致修复“返工”。
2.细胞级损伤:揉搓产生的剪切力可能直接损伤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的关键细胞),降低愈合质量。动物实验显示,揉搓组的韧带抗拉强度比对照组降低25%。
3.瘢痕形成风险:反复揉搓会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形成粗大瘢痕组织,导致关节僵硬。例如,膝关节扭伤后不当揉搓的患者,后期出现“打软腿”症状的概率增加3倍。
三、揉搓的“伪缓解”:神经欺骗与长期隐患
揉搓带来的短暂舒适感,实则是神经信号的“障眼法”:
1.痛觉掩蔽:揉搓刺激皮肤机械感受器,通过“门控理论”暂时抑制痛觉信号传递。但这种掩盖会延误就医时机,导致隐性损伤(如骨折、韧带完全断裂)被忽视。
2.代谢废物堆积:揉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假象,实则因血管损伤导致血液淤滞。代谢废物(如乳酸)无法有效清除,反而加重肌肉疲劳和疼痛。
3.习惯性损伤:长期依赖揉搓缓解疼痛,可能掩盖关节力学异常,导致反复扭伤。统计显示,习惯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中,70%有急性期揉搓史。
对比实验:将扭伤患者分为揉搓组和冰敷组,48小时后评估:
-揉搓组疼痛评分高30%,活动度低20%;
-冰敷组肿胀消退快40%,且无1例出现皮肤瘀斑。
四、科学应对:RICE原则与康复黄金期
扭伤后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并根据损伤阶段调整处理方式:
1.急性期(0-48小时):
-立即停止活动,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冰敷15-20分钟次,间隔1-2小时,避免冻伤;
-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
2.亚急性期(48小时-2周):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度活动(如踝关节背屈跖屈);
-可使用超声波、电疗等物理因子治疗促进修复;
-避免热敷或揉搓,以防出血复发。
3.慢性期(2周后):
-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
-通过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增强本体感觉;
-仅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轻柔按摩,手法需避开损伤部位。
五、何时需要就医?警惕“红旗征兆”
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损伤,需立即就诊:
-无法承重或关节畸形;
-剧烈疼痛伴麻木或皮肤苍白;
-48小时后肿胀持续加重;
-既往有同部位反复扭伤史。
结语:尊重身体,科学修复
扭伤后的每一步处理都关乎愈合质量。随意揉搓看似“无害”,实则可能将轻微损伤演变为慢性问题。理解损伤的生理机制,遵循科学康复原则,才是对身体的真正负责。记住:疼痛是身体的警报,而非揉搓的信号。在专业指导下,让损伤经历完整的修复周期,才能重返健康活力。
(牛艳艳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