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折的基本概念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被破坏,通常由外力作用引起,如撞击、扭伤、跌倒等。骨折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闭合性骨折则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骨折后,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会启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来修复受损的骨骼。这个过程包括炎症反应期、软骨痂形成期、骨痂形成期和重塑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时间跨度,通常需要数周到数月才能完成。
二、骨折后的生理反应
(一)炎症反应期
骨折后,首先出现的是炎症反应。这是身体对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旨在清除受损组织和防止感染。炎症反应期间,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这是由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和白细胞聚集所致。白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二)软骨痂形成期
在炎症反应的基础上,骨折端周围的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开始活跃,形成纤维软骨痂。这个过程通常在骨折后的几天内开始,持续数周。软骨痂的形成是骨折愈合的关键步骤,它为骨折端提供了初步的稳定性,有助于防止骨折端的进一步移位。
(三)骨痂形成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软骨痂逐渐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形成骨痂。骨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周到数月。在这个阶段,骨折端的稳定性逐渐增强,骨折愈合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四)重塑期
最后,骨痂会逐渐被成熟的骨组织替代,骨折部位的形状和结构逐渐恢复正常。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到数年,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生理条件。
三、揉搓伤处的危害
(一)加重炎症反应
骨折后,局部的炎症反应是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揉搓伤处会进一步刺激局部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加剧。这不仅会加重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还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延缓愈合过程。
(二)破坏血凝块
骨折后,局部会形成血凝块,这些血凝块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凝块可以防止骨折端的进一步移位,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揉搓伤处会破坏这些血凝块,导致骨折端不稳定,增加骨折移位的风险,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
(三)干扰软骨痂和骨痂的形成
软骨痂和骨痂的形成是骨折愈合的关键步骤。揉搓伤处会干扰这些组织的正常形成,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此外,揉搓还可能导致软骨痂和骨痂的结构受损,影响骨折愈合的质量。
(四)增加感染风险
骨折后,局部的皮肤和软组织可能已经受到损伤,揉搓伤处会进一步破坏这些组织的完整性,增加感染的风险。感染不仅会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健康。
(五)影响神经和血管
骨折后,局部的神经和血管可能已经受到损伤。揉搓伤处可能会进一步压迫或损伤这些神经和血管,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受损。这不仅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还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的坏死和功能障碍。
四、正确的处理方法
(一)制动
骨折后,最重要的处理措施之一是制动。制动可以防止骨折端的进一步移位,减少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疼痛。制动的方法包括使用石膏、夹板、支具等固定装置,具体选择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和部位而定。
(二)冷敷
在骨折后的24-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冷敷来减轻局部的肿胀和疼痛。冷敷可以减少局部的血流,降低炎症反应,但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直接接触冰块,以免引起局部冻伤。
(三)抬高患肢
如果骨折部位在四肢,抬高患肢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的肿胀。抬高患肢时,应确保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镇痛药。这些药物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疼痛,但应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五)康复治疗
在骨折愈合的后期,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康复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
五、总结
骨折后,局部的生理反应和愈合过程是复杂而有序的。揉搓伤处不仅会加重炎症反应,破坏血凝块,干扰软骨痂和骨痂的形成,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影响神经和血管的功能。因此,骨折后不能随便揉搓伤处。正确的处理方法包括制动、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这些措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骨折的顺利愈合和患者的健康。希望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骨折后的正确处理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并发症。
(徐邓 邓州市人民医院 急诊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