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哪些习惯悄悄给胰腺“埋雷”?预防要避开这些“隐形杀手”

2025-06-06 19: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胰腺,这个隐藏在胃后方的“低调器官”,虽仅15厘米长,却肩负着分泌消化酶和调节血糖的双重重任。然而,现代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正悄然成为胰腺的“头号敌人”——胰腺炎、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因早期症状隐匿,常被误认为“胃病”而延误治疗。本文将揭露那些悄悄伤害胰腺的坏习惯,并教你科学预防。

---

一、暴饮暴食:胰腺的“过劳死”危机

1.胰腺的“双重加班”困境

胰腺外分泌部负责分泌胰液,其中含有胰蛋白酶、淀粉酶等消化酶。当人暴饮暴食时,胰腺需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胰液,导致胰管内压力骤增。若同时大量饮酒(酒精会刺激胰液分泌),可能引发胰液反流至胰腺组织,激活胰酶“自我消化”,诱发急性胰腺炎。

2.高脂饮食的“慢性毒药”

长期摄入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会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脂肪酶。若脂肪酶分泌不足,未消化的脂肪会堆积在胰腺周围,引发慢性胰腺炎,甚至增加胰腺癌风险。研究表明,肥胖人群胰腺癌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1.2倍。

预防建议:

-采用“211饮食法”:每餐2拳蔬菜、1拳蛋白质、1拳主食,控制总热量。

-避免“隐形脂肪”:如奶茶中的植脂末、沙拉酱中的反式脂肪酸。

二、酗酒:胰腺的“化学武器”攻击

1.酒精的“三重打击”

-直接刺激:酒精会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诱发炎症反应。

-代谢产物毒性:酒精在肝脏代谢产生的乙醛,会通过血液扩散至胰腺,进一步破坏细胞结构。

-Oddi括约肌痉挛:酒精可导致胆管和胰管共同开口处的肌肉痉挛,阻碍胰液排出,引发胰液淤积。

数据:长期饮酒者患慢性胰腺炎的风险是非饮酒者的3-5倍,而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约5%会在10-20年内发展为胰腺癌。

2.饮酒的“安全剂量”不存在

许多人认为“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柳叶刀》研究证实,酒精对胰腺的损害无安全阈值。即使每天仅饮1杯红酒,也会增加胰腺炎风险。

预防建议:

-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约1瓶啤酒),女性≤15g(约半杯红酒)。

-避免“空腹饮酒+高脂下酒菜”的组合,可搭配牛奶或豆制品保护胃黏膜。

三、吸烟:胰腺的“隐形催化剂”

1.烟草中的“致癌套餐”

香烟含有尼古丁、亚硝胺、多环芳烃等60余种致癌物,这些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直达胰腺,诱导基因突变。研究发现,吸烟者胰腺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且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风险越高。

2.吸烟的“协同效应”

吸烟会加剧酒精、高脂饮食对胰腺的损害。例如,吸烟者若同时饮酒,胰腺癌风险会飙升至普通人的6倍。

预防建议:

-戒烟需彻底:电子烟同样含尼古丁,不能作为替代品。

-避免二手烟: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者,胰腺癌风险增加22%。

四、久坐不动:胰腺的“代谢枷锁”

1.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

久坐会导致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迫使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引发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而糖尿病患者胰腺癌发病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

2.脂肪堆积的“双重打击”

久坐者腹部脂肪堆积,会释放炎症因子(如IL-6、TNF-α),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同时,脂肪组织还会分泌瘦素等激素,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进一步加重胰腺负担。

预防建议:

-遵循“30-5-1”原则: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每天累计步行1万步。

-结合抗阻训练: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可提高肌肉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五、忽视体检:胰腺癌的“沉默陷阱”

1.胰腺癌的“伪装术”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血糖波动等,易被误认为胃炎或糖尿病。据统计,仅15%-2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尚可手术切除。

2.高危人群的“筛查清单”

-年龄>40岁且符合以下任一项者:

-有胰腺癌家族史

-长期吸烟饮酒

-患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尤其是新发糖尿病)

-肥胖(BMI≥28)或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筛查建议:

-每年进行腹部超声+血清CA19-9检测(胰腺癌标志物)。

-高危人群可考虑增强CT或MRI检查。

六、预防胰腺疾病的“黄金法则”

1.饮食“三减三增”:减盐、减油、减糖;增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增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增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E)。

2.运动“金字塔”: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2次力量训练。

3.戒断“双毒”:彻底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4.控制“三高”: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5.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胰腺专项筛查。

结语:胰腺虽小,却关乎生命质量。从今天起,拒绝暴饮暴食、远离烟酒、坚持运动、定期体检,别让这些“隐形杀手”悄悄偷走你的健康。记住:预防胰腺疾病,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牛艳艳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