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后的“寒战”,身体在做什么反应

2025-07-28 09: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麻醉后发抖不是“冷”那么简单

不少人麻醉醒后会突然发抖,牙齿打颤、手脚哆嗦,像冻得不行。这在医学上叫“术后寒战”,看起来像冷,其实背后藏着身体的“复杂操作”。它不是病,也不是麻醉没做好,而是身体从麻醉状态恢复时的一种“应激反应”,就像机器重启时的短暂电流不稳。

这种发抖大多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少数人会更久。了解身体为什么会这样,就能明白它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身体“启动自我保护”的信号。

二、体温“捣乱”是主因,身体在“紧急升温”

麻醉后寒战,最常见的原因是体温下降,身体在主动“产热”:

1.麻醉让体温调节“失灵”

正常情况下,大脑里的“体温调节中枢”会让体温稳定在37℃左右。麻醉药物会暂时抑制这个中枢,就像给恒温器蒙上了一层布,对体温变化的敏感度下降。手术中,身体热量会通过暴露的皮肤、输入的冷液体(比如未加热的输液)悄悄流失,体温慢慢降到36℃以下(医学上叫“低体温”)。

2.体温太低,身体“启动寒战产热”

当麻醉药效减弱,体温调节中枢慢慢“清醒”,发现体温偏低,就会立刻启动“应急程序”——让肌肉快速收缩(也就是寒战)。肌肉收缩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就像快速搓手会发热一样,目的是把体温拉回正常范围。

这种因低体温引发的寒战,占麻醉后寒战的一大半,尤其是长时间手术、伤口暴露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

3.体温不低也可能发抖,另有原因

少数人麻醉后体温正常,也会寒战。这可能是麻醉药物刺激了身体的“应激反应系统”,让神经兴奋,引发肌肉收缩;也可能是手术中输血、输液时,身体对异体物质产生的轻微反应,就像免疫系统打了个“喷嚏”。

不管哪种原因,寒战的本质都是身体在“调整状态”,不是严重问题。

三、哪些人更容易出现麻醉后寒战?

麻醉后寒战不是随机出现的,以下情况会增加概率:

1.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身体暴露在手术室环境中的时间长,热量流失多;创伤大的手术(比如开腹、开胸)会让身体释放更多炎症因子,刺激神经引发寒战。

2.手术室温度低

为了减少细菌繁殖,手术室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这个温度对穿手术衣的医护人员合适,但对只穿手术服、身体暴露的患者来说,容易散热过多,引发低体温和寒战。

3.年龄和身体状况

l 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还没成熟,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麻醉后寒战概率比成人高。

l 老年人:代谢速度慢,产热能力弱,加上可能有基础疾病,体温容易偏低,引发寒战。

l 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这类人肌肉量少,产热不足,麻醉后更难维持体温稳定。

4.麻醉方式和药物

全身麻醉比局部麻醉更容易引发寒战,因为全麻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更明显;使用某些麻醉药物(比如吸入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也可能增加寒战的风险。

了解这些因素,医生会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比如术中加温输液、用暖风机保暖,减少寒战发生。

四、寒战虽然常见,也有“麻烦”要留意

大多数寒战会自行缓解,不会造成伤害,但严重或持续的寒战,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1.增加身体消耗

寒战时代谢速度加快,氧气和能量消耗增加,可能让心脏负担加重,对有心脏病的患者不太友好,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情况。

2.影响伤口恢复

剧烈的肌肉收缩会牵扯伤口,引起疼痛;也可能让缝合的伤口受力,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刚缝合的手术切口。

3.让人更难受

寒战发作时,人会感觉寒冷、肌肉酸痛,加上麻醉后的头晕、恶心,会让不适感加倍,影响术后体验。

虽然这些问题大多不严重,但医生还是会想办法缓解,让患者更舒服。

五、医生怎么帮你“止颤”?有这些办法

遇到麻醉后寒战,医生和护士不会让你硬扛,会用科学方法缓解:

1.保暖升温是基础

l 盖加温毯:用能调节温度的电热毯包裹身体(温度控制在38-40℃),通过皮肤吸收热量,快速提升体温。

l 加温输液:让输入的液体、血液经过加温器加热到37℃左右,避免冷液体进入身体进一步降温。

l 提高环境温度:在患者周围用暖风机吹暖风(避免直吹伤口),升高局部环境温度。

这些措施能从外部帮助身体升温,减少寒战的“动力”。

2.药物能快速止颤

如果寒战严重,医生会用药物干预:

l 曲马多:这是一种镇痛药,能抑制神经兴奋,快速缓解寒战,效果通常在10-15分钟内显现。

l 哌替啶:也是一种镇痛药,止颤效果明确,适合寒战剧烈的情况。

l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调节体温中枢发挥作用,适合轻中度寒战,副作用小。

这些药物使用剂量小,不会影响麻醉苏醒,能快速减轻不适。

3.简单护理辅助缓解

护士会帮患者裹紧被子,露出的手脚用毛毯包好;给患者戴帽子(头部散热快),减少热量流失;如果患者清醒,会鼓励慢慢深呼吸,放松肌肉,也能辅助减轻寒战。

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却能让患者感觉更舒适,配合药物和保暖,加速寒战缓解。

六、术前术后做好这些,能减少寒战

虽然寒战难以完全避免,但做好这些事,能降低概率或减轻程度:

1.术前别穿太少

进手术室前,按护士要求穿病号服,外面可以加一件外套或毛毯,直到手术开始前再脱掉,减少等待时的热量流失。

2.告诉医生你的“怕冷史”

如果平时就特别怕冷,或以前手术麻醉后出现过寒战,术前告诉医生,医生会提前准备保暖措施(比如提前开启加温毯),调整用药方案。

3.术后别急着减衣

麻醉苏醒后,即使感觉热,也别立刻掀开被子,身体此时还在恢复,体温可能不稳定,突然减衣容易再次引发寒战。等医生检查确认体温正常后,再慢慢调整。

4.术后适当活动

清醒后、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在护士指导下轻轻活动手脚,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产热和维持体温稳定,减少寒战发生的可能。

这些小细节看似简单,却能有效配合医护人员的预防措施,让术后恢复更顺利。

七、寒战和“抽搐”要分清,别自己吓自己

麻醉后寒战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抽搐”,其实两者完全不同:

l 寒战:肌肉快速、有节律地收缩,主要是四肢和躯干抖动,意识清醒,能听从指令(比如护士让放松时,抖动会减轻)。

l 抽搐:肌肉强直或无规律收缩,可能伴有意识模糊、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多由脑部异常(比如癫痫、缺氧)引起,需要紧急处理。

如果自己或家属分不清,别紧张,告诉医护人员即可,他们能快速判断并处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普通寒战,不用恐慌。

八、寒战过后,身体在“恢复正轨”

当寒战停止,说明身体的体温调节、神经功能在慢慢恢复正常:体温回到36℃以上,麻醉药物继续代谢,肌肉放松,人会感觉舒服很多。

这时候可能会有点出汗,这是身体在调节体温的表现,用干毛巾擦干即可,别因此受凉。喝少量温水(如果医生允许),能补充水分,帮助身体继续恢复。

麻醉后的寒战,就像身体从“冬眠”中醒来时的“伸懒腰”,是恢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它提醒我们身体在努力调整状态,也让医护人员能及时提供帮助。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就能坦然面对,配合护理,让术后恢复更顺利。记住,短暂的发抖不是坏事,而是身体在“努力回到健康状态”的信号。

(黄运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