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颈椎总僵硬?分清“肌肉劳损”和“椎间盘突出”,护理方法大不同

2024-11-13 19: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颈椎僵硬是现代人的通病,久坐办公、低头看手机、睡姿不当都可能引发。很多人出现症状后,要么盲目按摩,要么贴止痛膏药,却不知道颈椎僵硬可能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肌肉劳损和椎间盘突出。这两种情况的病因、风险和护理方法大相径庭,误判误治可能加重损伤,甚至引发神经压迫等严重后果。学会区分二者,才能采取精准护理,有效缓解不适。

从“疼痛特点”入手:肌肉劳损与椎间盘突出的核心差异

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负责维持颈椎稳定性,而椎间盘则是连接椎体的“弹性垫”,二者损伤都会导致僵硬,但疼痛和伴随症状有明显区别,可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

肌肉劳损:酸痛为主,活动后减轻

肌肉劳损多因长期姿势不良(如低头、歪头)导致颈肩肌肉持续紧张,乳酸堆积引发无菌性炎症。其疼痛特点如下:

-疼痛性质:以酸胀、钝痛为主,部位多在颈后、肩胛骨上方,有时会牵连到肩膀或上臂,但很少超过肘关节。

-与活动的关系:晨起或久坐后僵硬明显,活动颈肩(如左右转头、抬头)后,僵硬感会减轻,过度活动(如长时间低头)则加重。

-无神经压迫症状:不会出现手指麻木、无力,也不会有头晕、恶心等神经或血管受压表现。

-压痛特点:用手按压颈后肌肉(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会有明确的压痛点,按压后反而觉得舒服(类似按摩后的放松感)。

这类问题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枕头过高者,属于颈椎问题的“早期信号”,若及时调整,多数可在1-2周内缓解。

椎间盘突出:刺痛伴放射痛,活动受限明显

颈椎间盘突出是因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所致。其症状更复杂,且可能伴随神经损伤风险:

-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窜痛,不仅颈后痛,还可能沿手臂放射至手指(如从颈肩窜到无名指、小指),这是神经受压的典型表现。

-与活动的关系:颈部活动到特定角度(如低头、向一侧转头)时,疼痛会突然加重,甚至不敢动弹,改变姿势后可能暂时缓解。

-神经压迫症状:常伴有手指麻木(如指尖发麻)、握力减弱(如拿东西容易掉),严重时会出现走路不稳、脚下“踩棉花感”(提示脊髓受压)。

-压痛特点:按压颈后椎体(骨头部位)时疼痛明显,且按压后疼痛可能向手臂放射,而非单纯的肌肉酸痛。

颈椎间盘突出多见于中老年人或有颈椎外伤史者,属于器质性病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神经不可逆损伤。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颈椎僵硬患者,最终确诊为椎间盘突出,其中30%因误治导致症状加重。

病因与风险:两种问题的本质区别

肌肉劳损和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了解病因能帮助我们从源头预防,避免错误行为加重损伤。

肌肉劳损:“用出来”的问题,可逆性强

肌肉劳损的核心是“肌肉过度使用或姿势异常”:

-长期低头:低头时颈椎承受的压力是直立时的3-5倍,颈后肌肉持续紧绷,久而久之导致肌纤维微小撕裂,引发炎症。

-受凉或疲劳:吹空调、睡眠时颈肩受凉,会导致肌肉痉挛;过度劳累则使肌肉代谢产物堆积,加重酸痛。

-风险特点:属于功能性损伤,肌肉和骨骼结构未发生永久性改变,通过休息、放松可逆转,很少留下后遗症。

椎间盘突出:“磨出来”的问题,存在进行性风险

椎间盘突出的核心是“椎间盘退变+压力异常”:

-退变基础:椎间盘从20岁开始退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长期低头、突然转头等动作会加速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急性诱因:搬运重物、突然甩头、车祸等外力冲击,可能导致椎间盘瞬间突出,压迫神经。

-风险特点:属于结构性损伤,突出的椎间盘难以自行复位,若压迫神经时间过长(超过3个月),可能导致神经变性,出现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等不可逆后果。

护理方法:对症施策,避免“一刀切”

无论是肌肉劳损还是椎间盘突出,护理的核心是“解除诱因+保护颈椎”,但具体方法差异显著,盲目套用可能适得其反。

肌肉劳损的护理:放松肌肉,纠正姿势

肌肉劳损的关键是缓解肌肉紧张,恢复正常血液循环,同时避免不良姿势再次损伤:

-急性期(疼痛48小时内):

-冷敷止痛:用毛巾包裹冰袋敷颈后,每次15分钟,每日3次,减轻炎症和肌肉痉挛;

-避免按摩:此时肌肉处于炎症状态,用力按摩可能加重微小撕裂,导致疼痛加剧。

-缓解期(疼痛48小时后):

-热敷放松: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颈肩,每次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

-拉伸训练:做“米字操”(缓慢向上下左右及斜方向活动颈部,每个方向停留5秒),每组10次,每日2组,改善肌肉弹性;

-姿势调整:使用电脑时保持视线与屏幕平齐(可垫高显示器),低头看手机每20分钟抬头活动1分钟,选择高度8-10厘米的颈椎枕(支撑颈曲)。

-物理治疗辅助:若僵硬明显,可到医院做红外线照射、低频电疗,通过物理因子促进肌肉放松,多数患者1-2周即可明显改善。

椎间盘突出的护理:减轻压迫,稳定颈椎

椎间盘突出的核心是避免突出物进一步压迫神经,同时增强颈椎稳定性,护理需更谨慎:

-急性期(疼痛伴麻木时):

-制动休息:佩戴颈托(医生指导下选择软质颈托),减少颈部活动,避免突出物刺激神经,通常佩戴1-2周,不可长期使用(以免肌肉萎缩);

-药物干预: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止痛药(如布洛芬)和神经营养药(如甲钴胺),缓解炎症和神经水肿;

-绝对禁忌:禁止按摩、推拿(尤其是旋转复位),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加重,甚至压迫脊髓引发瘫痪。

-缓解期(疼痛麻木减轻后):

-强化肌肉:重点锻炼颈后肌肉(如“抗阻后伸”:双手交叉放于脑后,头向后顶,双手向前对抗,保持5秒,每组10次),增强颈椎稳定性,减少复发;

-避免危险动作:不要突然转头、低头搬重物、躺在床上看手机(颈椎过度屈曲),这些动作会增加椎间盘压力;

-物理治疗选择:在医生评估后,可做牵引治疗(通过拉力减轻椎间盘压力)和超声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需在正规医院进行。

-严重情况处理:若出现手指持续麻木、走路不稳、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椎间孔镜微创手术)解除神经压迫,拖延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

预防要点:两种问题的共同防线与专属注意事项

虽然护理方法不同,但肌肉劳损和椎间盘突出的预防有共通之处,同时也需针对各自特点采取专属措施。

共同预防措施

-控制低头时间:无论哪种颈椎问题,长期低头都是主要诱因,建议使用“20-20-20原则”:每低头20分钟,抬头看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20秒,放松颈椎。

-选择合适枕头:枕头高度以仰卧时颈后有支撑、侧卧时头颈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避免过高或过低导致颈椎曲度异常。

-注意颈肩保暖:避免空调、风扇直吹颈肩,受凉会导致肌肉痉挛或血液循环减慢,诱发或加重症状。

肌肉劳损的专属预防

-定时放松肌肉:工作间隙做“颈肩绕环”动作(缓慢向前后左右绕圈),每个方向5次,缓解肌肉紧张;

-避免单侧受力:不要长期用一侧肩膀背包,或趴在桌上睡觉(颈椎扭曲),防止肌肉受力不均。

椎间盘突出的专属预防

-强化核心肌群:腰腹肌肉力量不足会导致颈椎代偿受力,可通过平板支撑(每次30秒)增强核心,间接保护颈椎;

-避免突然发力:搬重物时先蹲下,用腿部力量起身,避免弯腰+低头用力,减少颈椎间盘瞬间压力;

-定期检查:40岁以上人群、长期伏案工作者,建议每年做一次颈椎X光检查,及时发现椎间盘退变迹象。

颈椎僵硬背后可能是不同的健康隐患,肌肉劳损若忽视,可能逐渐发展为椎间盘退变;而椎间盘突出若误治,则可能引发严重神经损伤。学会从疼痛特点、伴随症状区分二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才能真正保护颈椎。记住,颈椎护理的关键不是“一动不动”,而是“科学用颈”——既不过度消耗,也不过度保护,让颈椎在稳定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远离僵硬与疼痛。

(付云霞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骨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