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控糖:西药降糖+中药调理,1+1>2的秘诀

2023-08-10 12: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其长期高血糖状态不仅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脱落等严重并发症,还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的治疗领域,西医与中医犹如两把“钥匙”,分别从不同维度打开控糖之门。而当二者有机结合时,往往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为患者带来更全面、更持久的健康保障。

一、西药降糖:精准打击,快速控糖

(一)口服降糖药的“武器库”

西医在口服降糖药领域已构建起一套多元化的“武器库”。双胍类药物以二甲双胍为代表,堪称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它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同时,二甲双胍还能减轻体重、改善血脂谱,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尤其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则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这类药物对新诊断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但需警惕体重增加及低血糖风险,老年患者使用时应格外谨慎。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阿卡波糖为代表,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等,在进食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时效果更佳。

此外,还有格列奈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分别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调控血糖。格列奈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尤其适合老年患者或进餐不规律的患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则通过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但需注意可能引起的水肿、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二)胰岛素治疗的“精准导航”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不可或缺的“精准导航”。胰岛素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及预混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注射,可迅速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适用于急需控制高血糖的患者;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等,能提供平稳的基础胰岛素水平,一天注射一次即可,适合生活方式较为规律的患者;预混胰岛素则是将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可同时提供基础和餐时胰岛素,一般一天注射两次,适用于经过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三)新型降糖药的“创新突破”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降糖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和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不断涌现。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GLP-1受体,显著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同时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有明显的减重作用;SGLT-2抑制剂则通过抑制肾小球重吸收葡萄糖,促进葡萄糖从尿里排出,从而达到降糖作用。这两种药物不仅降糖效果显著,还具有减重、保护心血管和肾脏等额外益处,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二、中药调理:整体观照,固本培元

(一)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方案”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范畴,认为其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阴虚燥热等病机密切相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象、脉象等,中医将其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等不同证型,并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阴虚燥热型患者多表现为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易饥等症状,常用玉女煎合消渴方加减,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气阴两虚型患者则可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渴喜饮等症状,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益气养阴;阴阳两虚型患者除了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外,还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表现,金匮肾气丸是常用方剂,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二)单味中药的“降糖力量”

许多单味中药在降糖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黄芪性微温,具有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的作用,其含有的黄芪多糖能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对气虚乏力、气虚水肿、内热消渴等症状有缓解效果。黄连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适量使用对于目赤、牙痛、消渴有缓解作用。葛根性凉,具有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的作用,对于糖尿病导致的口渴有改善作用。桑叶性寒,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作用,对于血糖高导致的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症状有缓解效果。山药性平,具有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作用,对于糖尿病导致的尿频、消渴有缓解作用。

(三)中医特色疗法的“辅助增效”

中医的一些特色疗法也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针灸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胰俞、脾俞等,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影响血糖代谢。临床研究表明,针灸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每周治疗2-3次,需持续1-3个月见效。中药足浴则是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艾叶、红花、川芎等,煎水后泡脚,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效果倍增

(一)药物联合应用的“优势互补”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西药和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例如,在使用二甲双胍等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既能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又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对于一些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中药可以起到平稳血糖的作用,减少血糖的大幅波动。同时,中药还能改善患者的一些糖尿病相关症状,如乏力、口渴、便秘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综合治疗方案的“全面调理”

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下,将西医的生活方式干预与中医的特色疗法相结合,形成一套综合治疗方案。患者在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同时,配合针灸、中药足浴等中医特色疗法,从多个方面对糖尿病进行综合调理。饮食上,遵循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运动方面,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这种综合治疗方案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治疗虽各有成效,但中西医结合的血糖调控方案正逐渐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西药降糖的精准打击与中药调理的整体观照,二者协同作战,为患者带来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享受健康生活。

(马支援 红庙卫生院 全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