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作为家庭常备药品,在缓解发热和疼痛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正确的用药方式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解热镇痛药的合理用药知识至关重要。以下将从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用药时机、联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储存和处置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份详细的用药指导。
一、药物选择
市面上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例如,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三月龄以上婴幼儿,布洛芬适用于六月龄以上儿童,且布洛芬兼具抗炎效果,对伴随炎症反应的发热更适用。阿司匹林虽然也有解热镇痛作用,但在儿童中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因此一般不推荐用于儿童。在选择药物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如果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二、剂量计算
药物的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药物说明书进行调整。对于成年人,对乙酰氨基酚每次剂量不超过500毫克,每日不超过4次;布洛芬每次剂量不超过400毫克,每日不超过3次;阿司匹林每次剂量不超过500毫克,每日不超过4次。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儿童用药时,需特别注意体重测量误差可能导致的剂量偏差,建议使用精确到克的电子秤测量体重。同时,混悬剂使用前需充分摇匀,避免药物浓度不均。
三、用药时机
用药时机需综合评估。观察精神状态比单纯关注体温更重要。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使用,单纯体温升高不必急于用药。退热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可作为辅助手段,但需避免酒精擦浴等错误方式。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或反复发热需及时就医。
四、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存在风险,特殊情况下需交替用药时,必须由医生制定详细给药方案,记录每次用药时间与剂量,避免重复给药。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可能增加用药错误概率,美国儿科学会明确不推荐常规交替用药。伴有脱水症状时慎用布洛芬,可能加重肾功能损伤。同时,若儿童同时服用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需严格遵循医学原则,避免潜在风险。例如,头孢类抗生素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时,可能改变药物代谢速度,建议两种药物间隔至少1小时服用。
五、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早产儿、低体重儿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哮喘患儿慎用布洛芬。慢性肝病、肾病患儿需调整剂量或禁用相关药物。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某些解热镇痛药物。
六、不良反应监测
家长需学会识别皮疹、呕吐、腹痛等早期不良反应症状。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可能导致肝损伤,布洛芬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反复惊厥需排查神经系统疾病。在使用药物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七、药物储存和处置
药物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远离儿童。过期药物和不需要的药物应及时清理,不可随意丢弃或随意使用。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药物、正确的用药剂量和时间、关注不良反应以及正确的药物储存和处置。在使用药物前,我们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咨询医生的建议。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不可滥用或过度依赖解热镇痛药物。只有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才能更好地缓解疼痛和不适,保护我们的健康。
(胡东洲 滑县人民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