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传统到现代,针灸调控多动症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

2024-04-25 17: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特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以及冲动行为等。传统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多动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且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针灸调控多动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逐渐被揭示。

传统中医理论与多动症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根据中医的五脏学说,肝主筋,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髓。当五脏功能失调时,会导致儿童出现多动症的症状。例如,肝火旺盛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而脾虚则可能引发活动过度。因此,中医针灸疗法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多动症的效果。

针灸调控多动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穴位与神经关联

针灸治疗多动症的关键在于刺激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神经分布紧密相关,经络系统与神经结构高度契合。当针刺穴位时,会刺激穴位处的游离神经末梢、肌梭、腱器官等感受器,产生感觉信号,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传入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中,A类纤维和C类纤维在针刺信号传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枢神经调节

针灸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会经历复杂的整合与调节过程。脊髓作为传入首站,针刺信号在脊髓水平与脊髓背角神经元相互作用,初步调控与多动症相关的神经信号传递。之后,信号上传至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RVM)等多个脑区,这些脑区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参与调控多动症的症状。

神经内分泌学机制

针灸刺激能促使体内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和调质,如内源性阿片肽、乙酰胆碱、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和调质在特定脑区释放,与相应受体相互作用,调节神经信号传导通路的兴奋性,从而改善多动症的症状。例如,针灸能增强PAG、RVM等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推动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与释放,这些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结合后,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抑制神经元兴奋性,减少多动症相关神经信号的传递与感知。

基因表达调控与信号转导通路

针灸刺激还可引发体内多个基因表达的改变,这些基因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神经递质代谢、内源性阿片肽合成等调控。针刺穴位后,cfos、cjun等即刻早期基因在相关脑区和组织中表达上调,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作为转录因子,调控下游基因表达,参与神经元可塑性变化与多动症相关神经信号的调制。同时,针灸可能调节内源性阿片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其合成与释放水平。此外,针灸刺激还能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如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参与针刺治疗多动症效应的产生与维持。

临床研究与实践

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了中医针灸治疗多动症的疗效。一项系统回顾的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多动症症状,改善儿童的行为和学习能力。另一项研究探讨了针灸治疗对多动症的长期疗效,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可以长期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多动症的方法。

展望与挑战

尽管针灸在治疗多动症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我们需要探索针灸治疗多动症的具体分子机制,完善针灸治疗的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估体系,以进一步推动针灸在多动症治疗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期为多动症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从传统到现代,针灸调控多动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灸有望在多动症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郭鑫 河南省中医院 儿童脑病康复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