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又称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种形式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抽动症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到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希望。
药物治疗:个体化与精准化
药物治疗是抽动症治疗的基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医生会合理选用药物,并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的原则。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内的神经递质水平,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状。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等,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构建积极应对机制
心理治疗在抽动症的治疗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原则,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治疗、心理教育等方法,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改善家庭关系。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替换负面思维,减少抽动行为的强化;家庭治疗则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提高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心理治疗需在专业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评估疗效,调整治疗策略。
康复训练:提升运动协调与自我控制
康复训练是抽动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提高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感知觉功能,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则帮助患者识别抽动前的预警信号,并发展出替代行为。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则有助于减轻身体紧张和抽动。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评估疗效,调整训练方案。
神经调控治疗:新兴技术的突破
对于部分难治性抽动症患者,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可能效果不佳。近年来,神经调控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抽动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经颅磁刺激(TMS)、深部脑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和脊髓电刺激(SCS)等技术,通过调节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状。
TMS: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影响脑功能。高频TMS可以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改善抽动症状,尤其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儿。
DBS: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电极植入脑内特定靶点,发放电刺激来调节神经活动。对于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难治性抽动症患者,DBS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选择。
VNS:通过植入装置刺激迷走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功能。VNS可以改善抽动症状、行为问题和认知功能,且治疗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开颅手术。
SCS:将电极植入脊髓硬膜外间隙,通过刺激脊髓神经来调节神经功能。SCS主要用于改善与抽动相关的肌肉紧张和疼痛等症状,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综合干预: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儿科、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和神经调控治疗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家庭支持与教育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治疗,为患者提供关爱和支持,提高患者及家庭对抽动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总之,抽动症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到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希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抽动症的治疗将更加精准、有效,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曙光。
(郭俊丽 濮阳市人民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