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胸腔积液患者的护理要点,科学引流,减轻症状

2025-05-07 18: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胸腔积液是指胸膜腔内液体异常增多的一种临床病症,常由肺部感染、肿瘤、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引发。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功能。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尤其是精准的引流管理,能有效减轻症状、促进积液吸收,为疾病康复奠定基础。

一、病情观察与基础护理

症状监测的核心内容

胸腔积液患者的病情观察需聚焦于呼吸状态、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的变化。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是关键指标,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超过24次/分钟)、端坐呼吸或口唇发绀,提示积液量增多或肺受压加重,需立即报告医生。

体温监测不可忽视,若持续低热或高热,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性胸膜炎,需结合血常规、胸水化验结果综合判断。同时,需关注胸痛性质,若疼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可能与胸膜摩擦相关;若疼痛突然缓解,需警惕胸水骤增导致胸膜分离。

基础护理的实施规范

保持病房环境舒适,温度控制在20-24℃,湿度50%-60%,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避免空气污浊引发呼吸道刺激。患者需保证充足休息,积液量多时应卧床静养,采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增加胸腔容积;患侧卧位能减少健侧肺受压,缓解缺氧。

皮肤护理需注意,长期卧床患者应每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若患者伴有咳嗽、咳痰,需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胸腔引流的科学管理

引流管的日常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是排出胸腔积液的主要手段,护理重点在于保证引流有效、预防感染。引流管需妥善固定,长度适宜(避免过短牵拉或过长扭曲),引流瓶应低于胸腔60-100厘米,防止液体反流。

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漏出液多为淡黄色透明液体;渗出液常呈浑浊状,感染时可呈脓性;血性积液可能提示肿瘤或损伤。记录24小时引流量,若突然减少或增多,需检查引流管是否堵塞或脱落。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扭曲或折叠。可定期挤压引流管(由近心端向远心端),防止血块或纤维素堵塞。若引流管内有气泡溢出,需观察气泡变化——平静呼吸时气泡消失、咳嗽时出现,多为正常现象;持续大量气泡可能提示气胸,需及时处理。

引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瓶每周更换1-2次,伤口敷料若有渗血、渗液需及时更换。若患者出现高热、引流液浑浊伴异味,可能为感染,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皮下气肿: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肿胀、握之有捻发感,多因引流管周围密封不严所致。需检查固定情况,必要时重新缝合固定,范围较大时可局部冷敷或抽气。

-引流管脱落:若意外脱落,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嘱咐患者屏气,迅速通知医生处理,避免空气进入胸腔引发气胸。

三、呼吸功能维护与康复训练

呼吸道护理措施

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排痰,指导其深吸气后屏气3-5秒,再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常用生理盐水联合氨溴索),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以稀释痰液、湿化气道。

缺氧患者需给予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流量:轻度缺氧(血氧饱和度90%-94%)用低流量(1-2L/min);中度缺氧(85%-89%)用中流量(2-4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吸氧装置需每日清洁,防止细菌滋生。

康复训练的科学实施

积液减少、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开展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患者取半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增强膈肌功能。

-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嘴呼气时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改善肺通气效率。

-适当活动:恢复期可进行散步、慢走等轻度活动,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以不感到疲劳为宜,促进肺扩张和胸腔积液吸收。

四、饮食护理与营养支持

饮食原则与食物选择

胸腔积液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耗,需加强营养支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豆制品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1.2-1.5克/公斤体重,帮助修复胸膜组织、减少渗出。

-高维生素食物: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胡萝卜)和水果(苹果、橙子、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可促进炎症消退。

-控制水钠摄入:对于心功能不全引发的胸腔积液,需限制钠盐(每日少于5克)和水分摄入,避免加重水钠潴留。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防刺激呼吸道或加重胃肠负担。戒烟戒酒,减少对胸膜的刺激。

特殊情况的饮食调整

-低蛋白血症患者:除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外,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白蛋白,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胸腔积液生成。

-大量积液伴呼吸困难:进食时采取半卧位,少量多餐(每日5-6次),避免过饱导致膈肌上抬,加重呼吸困难。

-利尿剂治疗期间:因易出现低钾,需增加香蕉、橙子、菠菜等含钾丰富的食物,预防电解质紊乱。

五、心理护理与出院指导

心理支持的关键措施

患者因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长期治疗者可能因病情反复出现悲观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知识和治疗过程,如引流的必要性、康复预期等,减轻其顾虑。

鼓励患者表达感受,耐心倾听其诉求,家属应多陪伴、多鼓励,营造温暖的氛围。可引导患者通过听音乐、看视频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出院指导的核心内容

-居家护理:保持居住环境通风,避免受凉感冒;若带管出院,需教会家属观察引流液、更换敷料的方法,记录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用药指导: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抗生素、利尿剂等),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了解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如利尿剂引起的尿频、乏力)。

-复诊提醒:出院后1-2周复查胸部X线或超声,观察积液吸收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胸痛、发热等症状,立即就诊。

-生活指导:避免剧烈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戒烟戒酒,远离粉尘、烟雾环境;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

胸腔积液的护理需围绕“科学引流、改善呼吸、促进康复”展开,通过精准的引流管理、细致的病情观察、科学的功能训练及全面的营养支持,有效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患者及家属掌握护理要点,积极配合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的重要保障。

(吉艺娟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