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药快吃完了?别自己随便续,先问问专业意见

2024-10-15 08: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家里的药盒见底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按照之前的方子再买一盒续上,觉得 “反正都是治这个病的,多吃几天也没事”。但对妇幼群体来说,这种 “想当然” 可能暗藏风险。不管是孩子的退烧药、妈妈的慢性病药,还是哺乳期的调理药,续药前都藏着不少学问。作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的药师,今天就来说说为啥药快吃完时不能自己随便续,以及该如何正确处理。

一、病情会 “变”,药不能一成不变
身体就像一个动态变化的 “小环境”,病情也会随着治疗过程悄悄改变。比如孩子感冒发烧,刚开始可能是病毒感染,吃几天抗病毒药和退烧药就会好转;但如果中途合并了细菌感染,症状从流清鼻涕变成黄脓痰,这时候再继续吃原来的药就不管用了,甚至可能耽误治疗。

妈妈们的情况更复杂。比如孕期血糖高,刚开始用胰岛素控制,随着孕周增加,胎儿长大,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会变化,剂量可能需要调整;如果自己照着原来的剂量续药,要么血糖控制不住,要么可能出现低血糖。哺乳期妈妈的用药还要考虑药物对乳汁的影响,病情变了,适合的药物也可能跟着变。

有些慢性病看似稳定,其实也可能在悄悄进展。比如过敏性鼻炎,春秋季症状重,夏季可能缓解,用药剂量和种类需要跟着季节调整。自己随便续药,可能会用了不必要的药,或者剂量不够导致症状反复。

二、药物疗程有 “讲究”,多吃少吃都不好
每种药都有推荐的疗程,就像吃饭要按顿数来,药也不是越多吃越好。比如孩子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开 7-14 天的药,目的是彻底杀灭细菌,避免复发。如果自己觉得孩子不发烧了就停药,或者觉得 “巩固一下” 又多买了几盒续着吃,前者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后者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出现腹泻、呕吐等副作用。

有些药物需要 “阶梯式” 调整。比如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医生会从低剂量开始,观察孩子的反应后再慢慢加量;如果自己按初始剂量一直续药,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或者剂量不够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些药不能突然停。比如妈妈们用的激素类药物(治疗哮喘、皮炎等),需要逐渐减量才能停,否则可能出现反跳现象,让原来的症状加重。自己觉得症状好了就停药,或者不管疗程一直续着吃,都可能出问题。

三、药物相互作用:加一种药,风险可能翻倍
家里可能不止一种药,续药时如果忽略了正在吃的其他药,可能会发生 “药物打架” 的情况。比如孩子感冒时正在吃退烧药,同时又续了咳嗽药,而有些咳嗽药里也含有退烧成分,两种药一起吃可能导致剂量超标,损伤肝脏。

妈妈们的情况更需要注意。哺乳期妈妈可能同时吃着钙片、维生素,还有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续药时如果不告诉医生正在用的所有药物,可能会出现相互作用。比如某些抗生素和避孕药一起吃,可能影响避孕效果;某些降压药和感冒药一起吃,可能导致血压骤降。

即使是同一种病,不同厂家的药也可能有差异。比如有些缓释片,不同品牌的释放速度不一样,自己换个牌子续药,可能导致药效不稳定,忽高忽低影响治疗。

四、特殊人群更 “娇气”,续药需量身定制
1. 儿童:剂量按体重算,不是 “减半就行”
孩子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按体重算的,不是简单地把成人剂量减半。比如同样是 5 岁的孩子,体重 20 公斤和 30 公斤的用药量可能差很多。如果自己按上次的剂量续药,而这段时间孩子体重增长了,剂量可能不够;如果孩子生病期间体重下降了,剂量可能又超标了。

婴幼儿的肝肾功能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弱。比如某些退烧药,过量可能损伤肝脏;自己觉得 “上次吃了没事” 就续药,可能因为孩子身体状态变化(比如脱水、感染)而出现副作用。

2. 孕妇 / 哺乳期妈妈:每一种药都要 “过筛子”
孕期用药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哺乳期用药要考虑对宝宝的影响。比如有些感冒药在孕早期不能用,孕中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如果自己按孕前的方子续药,可能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

哺乳期妈妈续药时,还要看药物是否会进入乳汁。比如某些抗生素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的听力,某些镇静药可能让宝宝嗜睡。医生会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分级,推荐对宝宝影响最小的药,自己随便续药可能无意中伤害到宝宝。

3. 老年人(家中长辈):肝肾功能下降,剂量需调整
如果家里有老人一起住,续药时也要注意他们的身体状况。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会逐渐下降,药物代谢变慢,容易在体内蓄积。比如降压药、降糖药,老人续药时可能需要比年轻人更低的剂量,自己按原来的剂量续,可能导致低血压、低血糖等危险。

五、续药前,该做哪些 “功课”
1.  整理用药记录:记清楚 “吃了啥、反应如何”
续药前,最好把正在吃的药列个清单,包括药名、剂量、用法、吃了多久,以及孩子或妈妈出现的反应(比如有没有皮疹、恶心、头晕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如果是慢性病,最好带上之前的检查报告。比如孩子有癫痫,续药时带上脑电图结果;妈妈有糖尿病,带上血糖监测记录,医生能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药物,比 “凭感觉” 续药更科学。

2. 主动说清 “特殊情况”
告诉医生是否有过敏史(对某种药、食物过敏),是否在吃其他保健品或中药。比如有些孩子对青霉素过敏,续抗生素时就不能选同类药;有些妈妈在吃中药调理,而某些中药和西药可能有相互作用,需要避开。

特殊时期要特别说明。比如妈妈是否在备孕、已经怀孕(孕周多少)、正在哺乳期;孩子是否有肝肾功能异常、是否在接种疫苗期间,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医生的续药决策。

3.  别忘问 “停药信号”
续药时可以问问医生:“吃到什么时候可以停?”“出现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停药?” 比如孩子用退烧药,体温正常后就可以停;如果出现皮疹、呕吐要立即停药。知道这些信号,能避免不必要的续药,也能及时发现副作用。

六、这些情况,千万别自己续药
1. 症状变了:原来的药可能 “不对症”
比如孩子原来只是咳嗽,现在开始发烧、喘息;妈妈原来只是头痛,现在出现视力模糊、呕吐。这些新症状可能说明病情变化了,需要重新检查,而不是续原来的药。

2. 刚出院不久:恢复期用药需调整
从医院出院时带的药,通常是针对出院时的病情开的,恢复期可能需要减量或换药。比如孩子肺炎出院后,医生可能开了止咳药,但如果续药时孩子已经不咳嗽了,再吃可能没必要;如果咳嗽加重了,可能需要加用其他药。

3. 处方药:必须凭处方续,不能 “网上随便买”
有些药是处方药(比如安眠药、精神类药、某些抗生素),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买,自己在网上随便找渠道续药,不仅可能买到假药,还可能因为剂量不对出危险。

七、正确续药的 “打开方式”
1. 提前 3-5 天准备:别等吃完了才着急
药快吃完时(比如还剩 3-5 天的量),就可以联系医生或药师了。可以通过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去门诊复诊,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续药、调整剂量或换药。

2. 优先选 “原渠道” 续药
如果之前的药效果好,没有副作用,续药时最好选择同一个医院或药店,尽量用同一个厂家的药。不同厂家的辅料、工艺可能不同,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尤其是对过敏体质的孩子或妈妈。

3.  续药后观察反应
续药后,先吃 1-2 天观察有没有异常反应。比如孩子是否出现皮疹、呕吐,妈妈是否有头晕、心慌等。如果有不适,及时联系医生,不要硬着头皮继续吃。

药快吃完时的 “续药”,看似是小事,实则关系到治疗效果和安全。对妇幼群体来说,身体状况更特殊,病情变化更快,更不能自己随便决定。记住,续药前花几分钟问问医生或药师,看似麻烦,却能避免很多潜在风险。毕竟,适合自己的药才是好药,而这份 “适合”,需要专业的判断来保证。

(王亚萍 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