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用药后有点不舒服?及时反馈别硬扛

2024-12-21 09: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给孩子喂完药,发现他脸蛋发红;自己吃完药,觉得头晕乎乎的…… 遇到这些情况,很多人会想:“可能是药的正常反应,忍忍就过去了。” 但对妇幼群体来说,用药后的任何一点不舒服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不管是轻微的恶心,还是莫名的皮疹,硬扛不仅可能加重不适,还可能错过最佳处理时机。作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的药师,今天就来说说用药后不舒服该怎么办,以及及时反馈的重要性。

一、身体的 “抗议”:不舒服可能是药在 “搞事”
药物进入身体后,会和体内的细胞、组织 “打交道”,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额外的影响。这些影响就像身体的 “小抗议”,表现出来就是各种不舒服的感觉。

有些不舒服是药物的 “常见反应”。比如吃了退烧药后有点出汗、乏力,这是药物在调节体温时的正常表现,通常比较轻微,过一会儿就会缓解。但如果出汗太多导致头晕、心慌,那就可能是异常反应,需要关注。

还有些不舒服是身体对药物的 “排斥”。比如孩子吃了某种抗生素后出皮疹,妈妈用了降压药后觉得手脚发麻,这些可能是药物过敏或副作用的信号。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别人吃了没事不代表自己也没事,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孩子和孕期妈妈,更要警惕这种 “排斥反应”。

另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需要肝肾帮忙,如果肝肾 “工作量” 太大,可能会发出 “警告”。比如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让人觉得乏力、食欲不振;或者影响肾功能,出现尿量减少、水肿等情况。这些不舒服虽然不明显,但背后可能藏着器官损伤的风险。

二、妇幼群体更 “敏感”,小不适也可能成大麻烦
1.  孩子:表达不清,更要细心观察
孩子尤其是婴幼儿,还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药后的不舒服可能只会通过哭闹、拒奶、嗜睡等方式表现。比如吃了药后突然哭闹不止,或者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蔫蔫的,这些都可能是不舒服的信号。

孩子的身体器官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差。一点点副作用可能对成人影响不大,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更严重。比如某些药物可能影响孩子的听力或骨骼发育,早期可能只是轻微的头晕或关节不适,如果硬扛着不反馈,可能错过干预时机。

2.  孕妇 / 哺乳期妈妈:一人用药,两人 “承压”
孕期妈妈的身体处于特殊状态,药物不仅会影响自己,还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比如用药后出现腹痛、阴道出血,可能是药物对子宫产生了刺激;轻微的头痛、恶心也可能暗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异常,需要调整剂量。

哺乳期妈妈用药后,药物可能进入乳汁被宝宝吃到。如果妈妈自己觉得不舒服,比如心慌、恶心,要想想宝宝是否也出现了异常,比如吃奶量减少、嗜睡等。及时反馈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换药,避免药物通过乳汁伤害宝宝。

3. 特殊时期:疾病叠加,反应更复杂
如果本身就有慢性病,比如妈妈有高血压、糖尿病,同时又在吃其他药物,用药后的不舒服可能更复杂。比如降压药和感冒药一起吃,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这时候硬扛可能引发摔倒等危险。

感冒、发烧等急性病期间,身体状态本就不好,用药后的不舒服可能被误认为是疾病本身的症状。比如吃了退烧药后体温降得太低,导致寒战、乏力,要是当成感冒没好而继续吃药,可能让情况更糟。

三、哪些 “不舒服” 必须马上反馈
1. 全身反应:警惕 “过敏风暴”
用药后如果出现全身发痒、皮疹(尤其是大片的红斑、风团),或者伴有呼吸困难、喉咙发紧、声音嘶哑,这可能是严重过敏反应的信号,就像身体掀起了 “过敏风暴”,必须立即停药并就医,一刻也不能等。

发烧也是需要注意的信号。如果用药后体温不仅没降,反而升高,或者出现寒战、高热,可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可能是病情变化,需要及时反馈给医生,重新评估用药。

2.  消化系统:不止是 “有点恶心”
轻微的恶心、食欲不振可能是药物的常见反应,但如果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尤其是水样便或带血),或者大便颜色变浅(像陶土一样)、尿液颜色变深(像浓茶一样),可能是药物损伤了胃肠道或肝脏,需要尽快反馈。

孩子如果出现拒奶、呕吐频繁,甚至脱水(比如哭时没眼泪、嘴唇干裂),即使不知道是不是药物引起的,也要及时告诉医生,避免耽误治疗。

3.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别轻视
用药后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尤其是伴有视物模糊、手脚麻木、走路不稳,可能是药物影响了神经系统。比如某些抗生素可能影响平衡功能,早期表现为轻微头晕,硬扛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神经损伤。

孩子如果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抽搐等情况,哪怕只是偶尔一次,也要立即反馈。这些症状可能暗示药物在体内浓度过高,或者对大脑产生了不良影响。

4.  其他特殊信号
皮肤或眼睛发黄、牙龈出血、皮下出现瘀斑,可能是药物影响了造血功能或肝功能;尿量明显减少、水肿,可能与肾功能有关。这些信号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反馈,做进一步检查。

四、反馈时,要说清这些 “关键信息”
1. 用药的 “基本信息”
反馈时要告诉医生或药师吃的是什么药(最好能说出药名)、剂量是多少、什么时候吃的、吃了几次。比如 “孩子今天早上 9 点吃了 5 毫升的退烧药,现在脸上出了红疹”,这些信息能帮助快速判断是否与药物有关。

如果同时在吃其他药或保健品,也要一起说明。比如 “我在吃降压药的同时,还吃了维生素 C”,因为药物之间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舒服。

2.  不舒服的 “具体表现”
要描述清楚不舒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是什么感觉,有哪些症状。比如 “吃完药半小时后开始头晕,站着的时候更明显,还伴有恶心,但没吐”,比单纯说 “我不舒服” 更有用。

还要说说症状的变化。比如 “皮疹一开始只有胳膊上有,现在全身都有了”“腹痛刚开始是隐隐作痛,现在越来越厉害”,这些细节能帮助判断情况的严重程度。

3. 个人的 “特殊情况”
告诉医生自己或孩子的特殊状态,比如 “我现在怀孕 3 个月”“孩子有哮喘病史”“我对青霉素过敏”。这些信息能让医生更精准地分析原因,避免推荐不合适的处理方法。

如果之前有过类似的药物反应,也要一并说明。比如 “上次吃这个药也出了皮疹”,能帮助医生更快确定是药物引起的问题。

五、别硬扛,这些 “临时措施” 可以先做
1.  停药:先让 “可疑药” 暂停
如果怀疑不舒服是药物引起的,在反馈给医生之前,可以先暂停服用这种药。但要注意,有些药不能突然停(比如激素类药物),如果不确定,可以先减少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同时尽快联系医生。

停药后把药盒收好,反馈时带给医生看,药盒上的说明书和成分表能提供重要信息。

2. 缓解不适:简单处理别乱来
如果只是轻微的恶心、头晕,可以先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活动,防止摔倒。多喝一点温开水,帮助药物代谢,但不要用茶水、果汁等送服或冲淡药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不适。

孩子如果出现轻微皮疹,可以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要用刺激性的肥皂或药膏,以免加重症状。

3.  记录:把 “过程” 记下来
如果条件允许,把用药时间、不舒服出现的时间、症状变化等简单记录下来,比如 “10 点吃药,10 点半头晕,11 点皮疹出现”。这些记录能帮助医生更清晰地了解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六、为啥 “及时反馈” 这么重要
及时反馈能让医生尽早判断不舒服的原因,是药物副作用、过敏,还是病情变化引起的。如果是药物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用药(比如换药、改变剂量或用法),避免症状加重。

对妇幼群体来说,及时反馈还能降低风险。比如孕期妈妈用药后不舒服,早反馈能避免药物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孩子用药反应不明显,早发现能防止副作用累积,保护他们的生长发育。

另外,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及时反馈自己的情况,不仅能帮助自己得到更好的治疗,也能为医生积累经验,更好地为其他患者服务。

用药后有点不舒服,别觉得 “忍忍就过去了”。尤其是妇幼群体,身体的 “小信号” 可能藏着大问题。及时向医生或药师反馈,说清用药情况和症状表现,必要时采取临时措施,才能在保护健康的路上少走弯路。记住,身体不会无缘无故 “闹脾气”,每一次不舒服都是在提醒我们关注健康,别硬扛,及时反馈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做法。

(王亚萍 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