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肝癌:不止肝区痛,这些隐藏症状要警惕

2025-02-19 19: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约40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一半以上。由于肝脏没有痛觉神经,早期肝癌往往“悄无声息”,等到出现明显的肝区疼痛时,病情多已进展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5%。但事实上,肝癌并非无迹可寻,除了典型的肝区不适,一些看似与肝脏无关的“小毛病”,可能正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及时捕捉这些信号,能为早期诊断争取宝贵时间。

一、容易忽略的肝癌信号

1.莫名乏力、体重骤降

肝癌患者常出现原因不明的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无法正常合成糖原(人体主要的能量储备形式),导致身体持续处于“能量不足”状态。同时,癌细胞会疯狂争夺营养,使得患者在1-3个月内体重骤降5-10公斤,且伴随肌肉消瘦、精神萎靡。这种消瘦不同于普通减肥,往往伴随食欲极差,甚至看到油腻食物就恶心反胃,需警惕肝脏问题。

2.消化不良、腹胀

肝脏分泌的胆汁是消化脂肪的关键。当肝癌影响胆汁合成与排泄时,会导致脂肪消化障碍,表现为餐后腹胀明显,尤其吃油炸食品、肥肉等油腻食物后,腹胀会加重,还可能伴随腹泻,大便多为稀溏状,颜色比平时变浅。很多人会先按“胃炎”“肠炎”治疗,但症状反复且药物效果不佳时,需排查肝脏是否出了问题。

3.皮肤、眼白发黄

当肝癌压迫胆管或癌细胞侵犯胆管时,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在血液中堆积,引发黄疸。此时患者的皮肤、眼白会逐渐变黄,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黄疸并非肝癌独有症状,但如果同时伴随消瘦、肝区隐痛,需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4.异常出血

肝脏能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维持正常凝血功能。肝癌会破坏肝脏的合成功能,导致凝血因子不足,出现异常出血:比如牙龈频繁出血,早上刷牙时牙刷上满是血迹;无故流鼻血且难以止住;皮肤轻轻一碰就出现瘀斑,或有不明原因的青紫。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上火”或“血液病”,但结合乙肝、肝硬化等肝病病史时,需优先排查肝癌。

5.右肋下摸到硬块

随着肿瘤逐渐增大,部分患者能在右侧肋骨下方(肝区位置)摸到质地坚硬的包块,包块表面不光滑,边缘不规则,按压时可能有轻微疼痛,且会在短时间内逐渐增大。这通常是肝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一旦发现需立即就医检查。

二、这些人是肝癌高危人群

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人群属于高发群体,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肝癌筛查:

-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未规范治疗、病毒持续复制者;肝硬化患者(无论病因)。我国约80%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肝癌患者,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长期大量饮酒者(每天饮酒超过2两,持续10年以上),易引发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重度脂肪肝患者,随着肥胖人群增多,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逐渐升高。

-长期食用霉变食物者,发霉的花生、玉米等含黄曲霉毒素(强致癌物),长期摄入会显著增加肝癌风险。

三、筛查和预防要点

早期肝癌通过手术切除、肝移植等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定期筛查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做一次“甲胎蛋白(AFP)检测+肝脏超声”:AFP是肝癌常用肿瘤标志物,约70%的患者会升高;肝脏超声能发现1厘米以上的占位病变,两者结合可提高早期检出率。

预防肝癌需从源头入手: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慢性肝病患者要规范治疗,抑制病毒复制;不吃发霉食物,储存粮食、坚果时保持干燥通风;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不超25克,女性不超15克;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肥胖和脂肪肝;不滥用药物或保健品,减少肝脏损伤。

肝癌早期信号虽隐蔽,但只要多留意身体变化,高危人群坚持定期筛查,就能早发现、早治疗,显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林荣星 构林镇卫生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