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结直肠癌:便血别先怪痔疮,这几个区别能帮你早发现

2025-06-20 19: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大便带血?肯定是痔疮犯了。”生活中,很多人出现便血时会下意识这样想。然而,这种想当然可能掩盖致命风险——结直肠癌。作为我国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与痔疮极为相似,约60%的患者曾被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其实,两者的便血虽相似却有本质区别,学会区分能帮你更早发现癌症信号。

一、便血:痔疮与肠癌的“交叉信号”

1.血液颜色:鲜红≠安全,暗红更危险

-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后滴落、喷射而出。因痔疮是肛门周围静脉丛曲张,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排出,未在肠道停留,故颜色鲜红且与大便界限清晰,很少混合。

-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或果酱色,常与大便混合,呈“脓血便”或“黏液血便”。肿瘤生长在肠道内壁,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停留并经消化液作用,颜色变深;且肿瘤易感染、坏死,导致血液中混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需注意,靠近肛门的肠癌也可能出现鲜红色血,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2.伴随症状:局部vs全身

-痔疮便血:仅伴随肛门局部不适,如排便时疼痛、灼热感,或肛门周围瘙痒,部分患者有“肉球”(痔核)脱出,排便后可自行回纳或需手动推回。一般无体重下降、腹痛、排便规律改变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多与排便相关,排便后可能缓解。

-肠癌便血:常伴随肠道功能紊乱和全身消耗表现。如排便次数异常(突然增多至每日数次或减少至数日一次)、大便形状明显变细(如铅笔般粗细)、腹泻与便秘交替;腹部隐痛、胀痛或痉挛性疼痛,位置多与肿瘤部位相关;短期内体重快速下降(1-2个月减少5公斤以上);还可能因长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气短等。

3.发作特点:偶尔vs持续

-痔疮便血:多与特定诱因相关,如长期便秘用力排便、久坐、大量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通常偶尔发作。诱因去除或用痔疮膏、栓剂等药物后,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肠癌便血: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不会因调整饮食、改变习惯或用普通痔疮药物而消失,反而会逐渐加重。初期可能仅为大便表面带少量血丝,随后发展为明显血便,严重时出现黑便(提示出血位置较高,血液经消化后形成黑色硫化亚铁)。

二、结直肠癌的其他“伪装信号”

结直肠癌症状不止便血,不同部位肿瘤表现不同:

1.左半结肠癌(含直肠癌):以“梗阻”为主。左半结肠肠腔较窄,肿瘤易堵塞肠管,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变细,伴左下腹痛、腹胀。直肠癌患者还有“里急后重”感,总觉得没排净大便,频繁有便意却排不出多少。

2.右半结肠癌:以“消耗”为主。右半结肠肠腔较宽,肿瘤多为隆起型,早期不易梗阻,但会长期慢性出血导致贫血,患者出现头晕、乏力;肿瘤消耗营养,引发消瘦、食欲下降,部分患者右下腹可摸到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的肿块。

三、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患病风险高,需格外警惕: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过结直肠癌,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家族多人患病或亲属发病年龄小于50岁,风险更高。

-腺瘤性息肉患者,尤其是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多发或伴有高级别病变者。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从息肉到癌症通常需5-10年,及时切除可预防癌变。

-患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者,肠道长期炎症使黏膜反复受损修复,癌变风险比常人高5-10倍。

-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高脂低纤维饮食(少吃蔬菜水果、多吃肉类和油炸食品)、久坐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过量饮酒等。

-40岁以上人群风险上升,50岁后进入高发期,随年龄增长,肠道黏膜老化,癌变概率增加。

四、筛查:发现早期肠癌的“金标准”

早期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极佳,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筛查是发现早期肿瘤的关键:

1.肠镜检查:公认“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发现息肉或早期肿瘤时当场切除或取组织活检,是唯一能同时检查和治疗的方法。

2.其他辅助筛查

-粪便潜血试验: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操作简单、无痛苦,但准确性较低,结果阳性需进一步做肠镜。

-结肠CT成像:适合不能做肠镜者,能大致了解肠道情况,但无法直接观察黏膜细节和活检,不能替代肠镜。

3.筛查频率

-高危人群:40岁起每3-5年做一次肠镜;发现息肉需缩短间隔(如每年一次)。

-普通人群:50岁以上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或每年做一次粪便潜血试验。

五、预防:从改变习惯开始

-饮食:多吃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不少于500克),增加膳食纤维;少吃红肉(每周不超过500克)和加工肉。

-运动: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避免久坐,改善肠道功能,增强免疫力。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3.9之间。

-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克,女性不超15克。

-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发现息肉及时切除,炎症性肠病患者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结语

便血不一定是痔疮,区分关键在血液颜色、伴随症状和发作特点。高危人群定期做肠镜比“自我判断”更可靠。结直肠癌早期治疗效果极佳,别让“痔疮”误判掩盖癌症信号,及时关注身体变化,主动筛查,守护肠道健康。

(林荣星 构林镇卫生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