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便血这一症状往往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痔疮。确实,痔疮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它绝非唯一。便血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其中一些疾病若不及时诊治,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本文将深入探讨除了痔疮外,另外五种可能引发便血的疾病,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痔疮:最常见的便血原因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痔疮。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充血肿大所形成的静脉团,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鲜血,轻者仅表现为厕纸上带血,重者可有喷射状出血。虽然痔疮出血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长期出血也可能导致贫血。
二、肛裂:疼痛与便血的双重折磨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后形成的小溃疡,常由便秘、粪便干硬等因素引起。肛裂患者排便时,裂口受到粪便摩擦,可引起出血和剧烈疼痛,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肛裂出血一般量不大,但反复发作的肛裂可能导致慢性溃疡和肛门狭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结直肠癌:隐匿的杀手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便血可能是唯一或最早出现的症状。与痔疮出血不同,结直肠癌导致的便血通常呈暗红色,与粪便混合,并可能伴有黏液、脓液或坏死组织。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秘、体重下降等症状。结直肠癌的预后与发现早晚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持续或反复出现的便血,尤其是中老年人,应高度警惕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四、炎症性肠病:肠道的慢性炎症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IBD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便血也是常见表现之一。IBD导致的便血通常与肠道炎症、溃疡有关,出血量可大可小,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IBD的诊断依赖于结肠镜、小肠镜、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五、肠道感染: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也可引起便血。这些疾病通常伴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便血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与粪便混合或附着于粪便表面。肠道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造成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于出现便血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
六、其他少见原因:不容忽视
除了上述疾病外,还有一些少见原因也可能导致便血,如肠道息肉、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等。这些疾病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七、如何区分便血原因?
面对便血这一症状,患者往往感到焦虑和恐惧。为了准确判断便血的原因,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便血的特点、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便血的可能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八、总结与建议
便血并非痔疮的专利,它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面对便血这一症状,我们应保持冷静,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同时,我们也应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自己的肠道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肠道问题。记住,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守护肠道健康,远离便血带来的困扰。
(孙玙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肛肠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