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作为心脏缺血引发的胸部疼痛,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心肌缺血,往往在心电图(ECG)上展现出特定的信号,这些信号虽无声,却是医生诊断与评估病情的重要依据。本文将深入探讨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以及相关的诊断技术。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典型表现
ST段变化:
ST段压低:心肌缺血时,心电图上最常见的表现是ST段压低,通常出现在症状发作时或负荷试验后。这种压低可能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幅度超过0.1mV(根据不同导联及性别、年龄有所差异)即具有诊断意义。
ST段抬高:在急性心肌缺血,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下,ST段可能显著抬高,形成弓背向上或墓碑样改变,这是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的标志。
T波改变:
T波倒置:心肌缺血可导致T波形态发生变化,最常见的是T波倒置,即T波方向向下,这通常出现在心肌缺血持续一段时间后。
T波低平或双向:这些变化也可能出现在心肌缺血的患者中,虽然不如T波倒置常见,但同样具有诊断价值。
其他变化:
QT间期延长或缩短:部分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发作时会出现QT间期的延长或缩短,这可能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改变有关。
J波及J波电交替:J波是QRS波终末与ST段起始之间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在急性心肌缺血时,J波可能抬高,形成缺血性J波,是超急性期心肌缺血的重要标志。J波电交替则是指J波形态在连续心搏中交替出现,这可能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有关。
Wellens综合征: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电图表现,特征为T波孤立性改变,提示前降支近、中段严重狭窄或痉挛,患者往往有心肌抑顿的风险。
二、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技术
常规心电图:
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常规心电图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能迅速提供心肌缺血的线索。然而,由于心电图结果解读的主观性以及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改变,因此准确性并非百分百。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通过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信号,动态心电图能够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情况,适用于症状发作不频繁的患者。但信号质量可能受患者活动、电极贴合等因素影响。
运动平板试验:
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同时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等变化,以评估心肌供血情况。对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及诊断不易发现的心肌缺血具有重要意义。但不适用于不能运动或运动能力差的患者。
心肌灌注显像(MPI):
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物质,利用专门设备进行心肌显像,直接观察心肌各个部位的灌注情况。能够准确判断心肌缺血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但检查费用高,有辐射风险。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共振产生的信号形成图像,能够全面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肌灌注和心肌存活情况。无需注射放射性核素,相对安全,但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且不适用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
超声心动图:
利用超声波反射实时展示心脏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心肌运动和厚度变化间接判断心肌缺血。负荷超声心动图则通过增加心脏负荷提高诊断准确性。但技术要求高,图像质量易受患者体型、肺部气体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心电图在心肌缺血的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识别心电图上的典型变化,结合多种诊断技术,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心肌缺血的情况,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而言,及早寻求医疗专业人员的帮助至关重要,因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预防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
(朱建峰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脏电生理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