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呼吸机到底有多重要?重症患者的“呼吸管家”

2025-02-13 13: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一个人无法自主呼吸时,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在重症病房里,有一种设备能接过呼吸的“接力棒”,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它就是呼吸机。这个被称为重症患者“呼吸管家”的设备,看似只是一台机器,却承载着维持生命的重任。它到底有多重要?又如何成为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一、呼吸停了,为什么呼吸机是“刚需”?

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每分钟12-20次的呼吸,默默完成着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循环。一旦这个循环中断,大脑会在4-6分钟内出现不可逆损伤,心脏也会随之停跳。在重症医学科,很多患者正因各种原因失去自主呼吸能力:比如严重肺炎导致肺泡被脓液填满,无法交换气体;脑外伤或中风压迫呼吸中枢,让呼吸“指令”无法传达;严重哮喘发作时,气管痉挛得像被捏住的吸管,空气进不去也出不来。

这时,呼吸机就成了“救命神器”。它能通过管道将氧气直接送入肺部,同时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维持人体最基本的气体交换。简单说,就是在患者的呼吸功能“罢工”时,临时“代班”维持生命。临床数据显示,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约70%的危重症患者需要呼吸机支持,尤其是新冠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跳骤停复苏后的患者,离开呼吸机几乎无法存活。

对这些患者而言,呼吸机不仅是“续命工具”,更是治疗的“窗口期”。比如严重肺炎患者,呼吸机可以暂时替代受损的肺功能,让肺部得到休息,同时医生有时间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清除痰液;对于脑部手术后的患者,呼吸机可以维持稳定的氧气供应,为大脑修复创造条件。没有呼吸机的支持,很多原本有机会康复的患者,可能会在疾病最严重的阶段失去生命。

二、呼吸机如何“接管”呼吸?原理其实很简单

很多人觉得呼吸机是复杂的“黑科技”,其实它的基本原理并不难理解。简单说,就是通过机械力量,模拟人体自然呼吸的过程:吸气时将空气(或氧气)压入肺部,呼气时让肺部的气体自然排出。

具体来看,呼吸机的“工作流程”分为三步:

- 气体输入:呼吸机通过管道连接患者的气道(通常是经口腔插入气管插管,或通过颈部切开的气管造口),将设定好浓度的氧气和空气混合气体送入肺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调整每次送入的气体量(潮气量)和每分钟的次数(呼吸频率)。

- 肺部扩张:气体进入后,会像吹气球一样让肺泡膨胀,完成氧气和血液中二氧化碳的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 气体排出:呼气时,呼吸机停止送气,肺部依靠自身弹性收缩,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通过管道排出体外。

为了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呼吸机有多种“工作模式”。比如对于还有部分自主呼吸能力的患者,呼吸机会“配合”患者的呼吸节奏,在患者自己吸气时提供辅助力量(辅助通气模式);对于完全没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呼吸机则会全程“主导”呼吸,设定固定的频率和潮气量(控制通气模式)。医生会像“调试仪器”一样,根据患者的实时状态调整模式和参数,既保证气体交换充分,又避免过度通气对肺部造成损伤。

三、不只是“帮忙喘气”,呼吸机的多重作用

呼吸机的核心功能是维持呼吸,但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重症治疗中,它还能“协同”其他治疗,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保护脆弱的肺:对于严重肺炎、ARDS患者,肺部已经出现水肿、渗出,变得非常脆弱。如果让患者自主呼吸,他们会因为缺氧而用力吸气,导致肺泡过度扩张、破裂,加重肺损伤。呼吸机可以通过精确控制压力和气体量,让肺部在“低负荷”状态下工作,减少进一步损伤。比如“小潮气量通气”技术,就是通过减少每次送入的气体量,保护受损的肺泡,这一技术让ARDS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近30%。

稳定全身状态:缺氧会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功能紊乱,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呼吸机维持正常的氧气供应后,能稳定这些器官的功能,为其他治疗(如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争取时间。例如,心梗患者如果同时出现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纠正缺氧后,心脏的负担会减轻,更有利于后续的血管开通治疗。

降低呼吸肌消耗:呼吸看似轻松,其实需要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的持续工作。当患者严重缺氧时,呼吸肌会“超负荷”收缩,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身体更加虚弱。呼吸机可以替代呼吸肌的工作,让其得到休息,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

四、使用呼吸机有风险吗?平衡“帮助”与“伤害”

虽然呼吸机是救命设备,但它并非“绝对安全”。就像任何医疗干预一样,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需要医生精细调控,找到“帮助”与“伤害”的平衡点。

最常见的风险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破坏了气道的自然防御屏障,细菌容易顺着管道进入肺部,引发感染。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医护人员会每天为患者清洁口腔、定期更换管道、抬高患者床头(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进入肺部),同时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

另一个风险是“气压伤”。如果呼吸机的压力或潮气量设置过高,可能导致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胸腔,引发气胸(胸腔积气),压迫肺部和心脏。医生会通过胸部X线、监测气道压力等方式,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参数。

长期使用呼吸机还可能导致“呼吸肌萎缩”。就像长期不走路会导致腿部肌肉萎缩一样,呼吸肌长期被呼吸机“替代”后,会逐渐失去力量。因此,当患者病情好转时,医生会及时减少呼吸机的支持力度,通过“呼吸锻炼”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能力,为撤离呼吸机做准备。

这些风险并非不可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规范,呼吸机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大幅下降。医生会像“掌舵”一样,根据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调整方案,让呼吸机始终在“利大于弊”的范围内工作。

五、从依赖到撤离,呼吸机的“功成身退”

使用呼吸机只是暂时的,最终目标是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顺利“脱机”。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就像教一个人重新学习呼吸一样。

脱机前,医生会先评估患者的状态:比如自主呼吸的力量是否恢复、肺部感染是否控制、缺氧是否改善。如果条件成熟,会先降低呼吸机的支持力度,让患者的呼吸肌逐渐“复工”——比如从控制通气模式切换到辅助模式,减少每次送气的压力。

接下来是“自主呼吸试验”:让患者暂时脱离呼吸机,通过导管自主呼吸一段时间(通常30分钟到2小时),监测其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如果患者能平稳度过试验,说明具备脱机条件。

这个过程可能短则几天,长则数周甚至数月。比如普通术后患者可能1-2天就能脱机,而严重ARDS患者可能需要数周的呼吸机支持,甚至需要结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更高级的生命支持技术,才能逐步脱离呼吸机。

结语:呼吸机背后的“人”更重要

呼吸机之所以能成为重症患者的“呼吸管家”,不仅在于其精密的技术,更在于操作它的医护人员。他们需要24小时监测患者的呼吸波形、血气分析结果,根据每一个数据调整参数;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发症的苗头;需要在“维持生命”和“减少损伤”之间找到平衡。

从本质上看,呼吸机是医生手中的“工具”,而真正的“救命”,是医护人员利用这个工具,为患者的康复争取时间和机会。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对生命的敬畏——在呼吸骤停的边缘,它让生命得以延续,让希望有机会照进现实。

(贾改云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