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ICU里的“食疗”有多关键?

2024-12-12 13: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重症医学科(ICU),人们往往更关注呼吸机、监护仪等“高精尖”设备,却容易忽略一个看似基础的问题——患者吃什么。事实上,对重症患者来说,营养支持堪称“隐形的生命线”。当身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时,合理的营养供给不仅能维持基本代谢,更能帮助修复受损器官、增强免疫力,甚至直接影响治疗结局。这种ICU里的“特殊食疗”,其重要性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一、重症患者的身体,正在经历一场“营养浩劫”

健康人饿几顿或许影响不大,但重症患者的身体却经不起“营养饥荒”。当遭遇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等打击时,人体会启动“应激反应”,就像一场持续的“内部战争”,需要大量能量和营养物质支撑。

此时,身体的代谢会变得“反常”:原本用于生长、修复的蛋白质,会被大量分解成能量,供应心脏、大脑等关键器官;脂肪储备加速消耗,导致体重快速下降;血糖持续升高,即使没吃甜食也可能出现高血糖。这种“分解代谢亢进”状态,会让患者在短短几天内变得极度虚弱——肌肉萎缩、皮肤松弛、免疫力暴跌,就像一座被过度开采的矿山,逐渐失去支撑。

更危险的是,营养缺乏会直接加剧器官损伤。例如,肠道若长期缺乏食物刺激,黏膜会变薄、屏障功能下降,肠道内的细菌可能趁机进入血液,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肺部缺乏足够的蛋白质,会影响呼吸肌功能和痰液排出,让呼吸机依赖时间延长;肝脏因缺乏营养,解毒和合成功能减弱,可能导致黄疸、凝血障碍等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重症患者若72小时内未获得有效营养支持,死亡率会增加30%以上。

对重症患者而言,“挨饿”不是小事,而是可能加速病情恶化的“隐形杀手”。营养支持的核心,就是及时给这场“内部战争”输送“弹药”,帮助身体守住防线。

二、ICU的“食疗”不简单:不是“补得越多越好”

普通人觉得“生病就要多补”,但ICU的营养支持却讲究“精准投喂”,绝非越多越好。医生需要像“配给军需”一样,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代谢状态,计算出每天需要多少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再制定个性化方案。

能量计算是基础:就像汽车需要合适的油量,患者每天需要的能量也有标准。医生通常会用公式估算(如根据体重计算,每天每公斤体重20-30千卡),再结合监护仪上的代谢指标调整。能量不足,身体会继续分解自身组织;能量过多,又会加重心肺负担,甚至引发高血糖、高血脂。例如,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若能量供给过量,会导致二氧化碳生成增多,加重呼吸衰竭。

蛋白质是“修复主力”:重症患者对蛋白质的需求比普通人高得多。蛋白质就像“建筑材料”,能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合成抗体对抗感染。一般来说,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2-2克蛋白质(健康人仅需0.8-1克),烧伤、多发伤患者甚至需要更多。但蛋白质也不能过量,否则会增加肾脏负担,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喂”的方式也有讲究:根据患者的胃肠功能,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通过胃管、肠管喂食)和“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液)。能经肠道进食的患者,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即使只是少量流质食物,也能刺激肠道蠕动、保护黏膜屏障,减少感染风险。就像给土地“少量浇水”,比完全不浇更能保持土壤活力。若胃肠功能严重受损(如肠梗阻、大量出血),则需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肠道功能退化,需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

三、营养支持的“黄金时间”:为什么要抢在72小时内?

在ICU,营养支持有个“黄金窗口”——发病或手术后72小时内。错过这个时间,患者的身体可能陷入“代谢紊乱”,后续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

刚进入应激状态时,身体还处于“代偿期”,肠道、肝脏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全衰竭,此时启动营养支持,能阻止代谢进一步恶化。例如,术后6小时内开始少量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严重感染患者在24-48小时内获得营养支持,能降低脓毒症休克的风险。

相反,若延迟营养支持,身体会进入“失代偿期”:肌肉大量分解导致肌力下降,患者可能因呼吸肌无力无法脱离呼吸机;免疫力持续降低,感染难以控制;肠道黏膜萎缩,即使后期再补充营养,也难以吸收利用,就像干旱太久的土地,突然浇水反而会导致水土流失。

但“尽早”不代表“盲目快”。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耐受度逐步增加营养量:刚开始可能只给目标量的1/3,观察是否有腹胀、呕吐、腹泻等反应,再慢慢加量。这个过程就像给虚弱的人“循序渐进地加餐”,避免肠胃“不堪重负”。

四、家属能做什么?配合营养支持的3个关键点

面对ICU里的亲人,家属往往想通过“送点好吃的”表达关心,但在营养支持方面,科学配合比盲目补充更重要:

- 相信医生的“营养方案”:不要固执地要求“给患者喂点鸡汤、蛋白粉”。ICU的营养制剂(如肠内营养乳剂)是经过精确配比的,包含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素,且容易消化吸收,远比普通食物更适合重症患者。随意喂食可能导致呕吐、感染等风险,干扰治疗。

- 关注患者的“肠道信号”:探视时可以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胀、腹泻,询问医护人员“今天喂了多少营养”“有没有呕吐”。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胃肠耐受度,及时调整方案。

- 做好“长期准备”:营养支持往往需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当患者病情好转、转出ICU后,家属需根据医生建议逐步调整饮食——从流质到半流质,再到软食,避免突然进食固体食物导致不适。例如,长期使用胃管的患者,刚开始经口进食时可能吞咽困难,需配合吞咽训练,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五、营养支持的终极目标:不只是“活着”,而是“活得更好”

在ICU,营养支持的意义远不止维持生命,更在于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质量。很多人以为“只要抢救过来就行”,但事实上,营养不良的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面临长期虚弱、康复缓慢等问题。

例如,老年患者若在ICU期间营养不足,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出院后无法自理;儿童患者若长期营养缺乏,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留下终身遗憾。而良好的营养支持能让患者在脱离危险后,更快恢复体力——早日下床活动、自主进食,甚至回归正常生活。

曾有一位因重症肺炎进入ICU的患者,刚入院时严重营养不良,呼吸机依赖,医生通过肠内营养配合静脉补充,逐步调整蛋白质和能量供给。3周后,患者不仅成功脱机,还能坐起来自主进食,出院后经过半年康复,完全恢复了工作能力。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营养支持就像“给生命充电”,充足的电量才能支撑身体走过最艰难的阶段。

结语

重症医学科的“食疗”,没有山珍海味,却藏着对生命的精准呵护。它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一门结合医学、营养学、生理学的复杂学问。从计算能量到选择喂养方式,从把握黄金时间到应对并发症,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

对家属而言,理解营养支持的重要性,配合医生的方案,就是对患者最好的帮助。毕竟,在与死神赛跑的ICU里,每一口精准的营养,都是在为生命增加一份重量,让康复的希望更近一步。

(贾改云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